顿悟
词语解释
顿悟[ dùn wù ]
⒈ 猛然醒悟。
英insight;
⒉ 通过体现佛教禅宗精神目的的直觉领会而获得的突然的领悟和一种意识状态。
英satori;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不假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 晋 宋 间已有 道生 立顿悟义,后为“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之旨,禅宗南宗更主其说。与“渐悟”、“渐修”相对。参见“顿渐”、“渐悟”。
引《宋书·夷蛮传·天竺迦黎国》:“宋 世名僧有 道生 ……幼而聪悟,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
《坛经·般若品》:“我於 忍和尚 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唐 元稹 《梦游春》诗:“结念心所期,返如禪顿悟。”
明 陈士元 《<象教皮编>序》:“儒家立训平易,而持行难於有终;不若佛之旨趣元微,而顿悟得於顷刻。”
⒉ 谓顿然领悟。
引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二:“﹝ 黄山谷 ﹞ 绍圣 中,謫居 涪陵,始见《怀素自叙》於 石扬休 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初学蹊径·悟入》:“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 张长史 见 公孙大娘 舞剑,顿悟笔法。”
国语辞典
顿悟[ dùn wù ]
⒈ 佛教用语:(1) 谓在一时间证得真理。(2)证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引《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
反渐悟
※ "顿悟"的意思解释、顿悟是什么意思由汉语学习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最近反义词查询:
少数的反义词(shǎo shù)
开战的反义词(kāi zhàn)
发热的反义词(fā rè)
开会的反义词(kāi huì)
显现的反义词(xiǎn xiàn)
来年的反义词(lái nián)
喜悦的反义词(xǐ yuè)
显著的反义词(xiǎn zhù)
主体的反义词(zhǔ tǐ)
东部的反义词(dōng bù)
耳濡目染的反义词(ěr rú mù rǎn)
个体的反义词(gè tǐ)
黝黑的反义词(yǒu hēi)
出版的反义词(chū bǎn)
目睹的反义词(mù dǔ)
步步为营的反义词(bù bù wéi yíng)
节食的反义词(jié shí)
造福的反义词(zào fú)
闻所未闻的反义词(wén suǒ wèi wén)
至善的反义词(zhì shàn)
政府的反义词(zhèng fǔ)
动笔的反义词(dòng bǐ)
蚕食的反义词(cán shí)
浩浩荡荡的反义词(hào hào dàng dàng)
良策的反义词(liáng cè)
更多词语反义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