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恶的成语

有关恶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恶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十恶不赦十恶: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改恶向善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题妄想贪嗔,从今改恶向善,朝上帝礼拜三清。”
无恶不作恶:坏事。没有哪样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
恶作剧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绍宗:‘如何是西来意?’绍宗曰:‘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作恶多端恶: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端:项目;方面。形容做的坏事极多。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恶有恶报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南朝·梁·萧衍《新酒肉文》:“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彰善瘅恶彰:表明、显扬;瘅:憎恨。表扬好的,斥责恶的。《尚书 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畏影恶迹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从恶是崩学坏象高山崩塌一样迅速。比喻学坏很容易。《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进善惩恶见“进善惩奸”。唐·白居易《除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弼违救失,不以尤悔为虑;进善惩恶,不以亲雠自嫌。”
恶籍盈指犹恶贯满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此非所能效力,惟善可以已之。然君恶籍盈指,非大善不可复挽。”何垠注:“恶籍盈指,犹言恶事纪载已满,不胜指也。”
抑恶扬善抑:遏制。压制坏人坏事,宣扬好人好事。汉·刘向《新序》:“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起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恶恶从短比喻对人所做的坏事,不十分苛责。《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好谀恶直谀:奉承,谄媚;恶:厌恶。喜欢阿谀逢迎,厌恶直言劝谏。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8回:“日事淫乐,好谀恶直,政事不修,群臣解体。”
嫉恶好善嫉:憎恨;好:喜欢。憎恨坏人坏事,鼓励好人好事。《旧唐书·王珪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狂风恶浪恶浪:凶猛的浪头。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危急。也比喻敌人险恶的破坏活动。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一章:“对敌斗争,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你怕它,不行。”
恶积祸盈罪恶成堆,祸害满贯。形容罪大恶极。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
剪恶除奸剪、除:扫除。扫除恶人与奸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0回:“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应济困扶危,剪恶除奸。”
恶稔祸盈稔:成熟;盈:满,指到了极点。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周书 武帝纪》:“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
恶言詈辞中伤辱骂的言辞。宋·王观国《学林·冰》:“愈独判二年,日与宦者为敌,相伺候罪过,恶言詈辞,狼藉公牒。”
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
恶稔贯盈稔:成熟;贯盈:穿满了绳索,指到了极点。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梁书 侯景传》:“而恶稔贯盈,元凶殒毙,弟洋继逆,续长乱阶。”
除恶务尽除:去除;恶:邪恶;指坏人坏事;务:必须;一定。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尚书 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为非作恶见“为非作歹”。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劝善戒恶见“劝善惩恶”。晋·袁宏《后汉纪·贾逵传》:“强干弱枝,劝善戒恶。”
光恶不善只做恶事,不做善事。
恶人自有恶人磨磨:折磨。指狠毒的人自然会有更狠毒的人来折磨他。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好人还遇好人救,恶人自有恶人磨。”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逆风恶浪比喻险恶的形势。《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即使尹老师满腹牢骚及烦躁,也还是听到铃声,奔赴教室,顶着‘四人帮’掀起的逆风恶浪,为学生们上课。”
同恶相救形容互相勾结,共同作恶。《晋书·吕光载记》:“晃、穆共相唇齿,宁又同恶相救,东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
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
罪盈恶满盈:充满。罪恶已经到头了。形容罪大恶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8回:“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
丑类恶物指坏人。《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恶居下流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深恶痛疾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恶湿居下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
恶言恶语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路恶言恶语,直嚷到自己房中,说向丈夫。”
恶衣粝食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宋·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
元凶首恶罪魁祸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
褒贤遏恶褒:褒奖,称赞;遏:抑止,阻止。赞扬贤良,阻止邪恶。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铭序》:“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议论最长。”
溢美溢恶溢:水满外流,引伸为过度。过分夸奖,过分指责。《庄子·人世间》:“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恶言泼语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这伊秀才又是个极柔懦的好人,在那佃房居住的人家,不肯恶言泼语,伤犯那些众人。”
同恶相助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西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极恶穷凶指极端凶恶。《陈书 废帝纪》:“逆贼华皎,极恶穷凶,遂树立萧岿,谋危社稷。”
以恶报恶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
恶贯祸盈贯:钱串;祸:为害。指罪恶累累像钱串已满,末日来临。唐 崔融《谏税关市疏》:“独有默啜,假息孤恩,恶贯祸盈,覆亡不暇。”
恶衣蔬食同“恶衣菲食”。晋·葛洪《神仙传·孔元方》:“元方仁慈,恶衣蔬食。”
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同恶相求坏人与坏人相互勾结。《左传·昭公十三年》:“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
凶神恶煞原指凶恶的神。后来指凶恶的坏人。煞:迷信说法中的凶神。元 王晔《桃花女》第三折:“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
进善黜恶见“进善退恶”。《魏书·张蒲传》:“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
好善嫉恶崇尚美善,憎恨丑恶。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穷山恶水穷山:荒山。恶水:有害的河。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毒泷恶雾恶劣的云雨雾气。比喻暴虐凶残的黑暗势力。郑泽《登楼叹》诗:“毒泷恶雾纷相乘,令我望望心惺惺。”
长恶靡悛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隋书 炀帝纪下》:“朕以许其改过,乃诏班师,而长恶靡悛,宴安鸩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疾恶若雠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汉 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雠。”
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