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热的成语

有关热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热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热气腾腾热气:温度高的气体;腾腾:气体不断上升的样子。原意为热气盛大。比喻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明 吴承恩《西游记》:“那饭热气腾腾的。”
热泪盈眶激动的眼泪充满了眼眶。姚雪垠《李自成》:“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
趁热打铁趁铁烧红的时候锤打它;比喻不失时机抓紧去做。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们要趁热打铁,一举攻破南阳。”
脸红耳热见“脸红耳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热肠冷面热心肠,冷面孔。形容内心热情,表情却冷漠。
附炎趋热比喻趋附时贵权势。明·王錂《春芜忘·宴赏》:“下官楚大夫登徒履便是,附炎趋热,色厉内茬。”
饮冰内热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满腔热忱忱:真实的心情。内心充满了热烈而真诚的感情。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不冷不热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
热血沸腾形容人情绪高昂;激动不已。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样地受感动,怎样地热血沸腾。”
腹热心煎形容心中焦急。
水深火热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或国家灾难深重。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热炒热卖比喻用刚刚学到的东西去教人。
打得火热形容十分亲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原来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唤做李巧奴,时常往来,正是打得火热。”
热中名利热中:急切盼望。急切企图获得个人名利。林语堂《论幽默》:“看人栖栖皇皇热中名利,而自己却清闲超逸,于是也笑了。”
腹热肠慌元曲俗语。形容焦急、慌乱。
头痛额热见“头疼脑热”。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俺两口儿有些头痛额热,思想你时,见这半个衫儿,便是见您两口儿一般。”
冷讥热嘲冷:不热情;讥:讥讽;嘲:嘲笑。尖锐、辛辣的嘲笑和讥讽。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知疼着热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亲生的,正在乎知疼着热,才是儿子。”
如饮水者,冷热自知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唐·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眼饧耳热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眼跳耳热眼皮跳动,耳朵发热。指内心感到不安。《武王伐纣平话》中卷:“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汤烧火热谓生病发高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又见他汤烧火热,自己守着他,歪在旁边劝他:‘只养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