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患的成语

有关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患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敌国外患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心腹之患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心腹:这里指内部;患:祸害。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蕃传》:“今寇贼在处,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忧患余生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
心腹大患见“心腹重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剿,他日养成贼势,难以制伏。”
思患预防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采取预防措施。《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可同患,难处安患:患难;处:相处,交往。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指忘恩负义的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同患难共生死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八节:“罗马虽属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将有所为。”
木梗之患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何患无辞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腋肘之患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攻疾防患匡正过失,防止祸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心腹重患指严重隐患或要害部门的大患。《南齐书·王融传》:“一令蔓草难锄,涓流泛酌,岂直疥痒轻痾,容为心腹重患。”
养痈致患痈:毒疮;患:祸害。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
养虎贻患同“养虎自遗患”。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计处黄把二虏》:“此所谓引贼入家,养虎贻患,是何等计策乎?”
弭患无形弭:清除。在祸患尚未形成之前就予以消除。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现在外国人已无话说,足见他能够弭患无形,办事切实。”
患难相恤恤:体恤,周济。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河南程氏文集》第11卷:“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
为民除患为:替。替老百姓铲除祸害。南朝·宋·刘彧《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为民除患,兄弟无复多人,弥应思吊不咸,益相亲信。”
辟恶除患辟:祛除。祛除邪恶与祸患。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1卷:“今日元吉,理发沐尘,辟恶除患,长生神仙。”
疥癞之患疥癞:疥疮与癞痢,两种皮肤病。比喻危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紧要的问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2回:“今王兴十万之师,行粮千里,以争疥癞之患,而忘大毒之在腹心,臣恐齐未必胜,而越祸已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