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性的成语
有关性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性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灭绝人性 | 灭绝:完全失去;人性:人的性情。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性和情感。形容极端残忍;像野兽一样。 | 傅抱石《郑板桥文集前言》:“一个是岳父灭绝人性,买通赃官,置无辜的女婿于死地。” |
直性狭中 | 直性:性格直爽;狭中:心中狭隘。直性子,小心眼,搁不住事。指没有宽容人的度量。 | 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 |
遗形忘性 | 见“遗形藏志”。 | 前蜀·杜光庭逸句:“返朴还淳皆至理,遗形忘性尽真铨。” |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修心养性 | 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二折:“则被这东坡学士相调戏,可着我满寺里告他谁,我如今修心养性在庐山内,怎生瞒过了子瞻,赚上了牡丹,却教谁人来替?” |
明心见性 | ①佛教语。谓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
水性杨花 | 像流水那样易变;像杨花那样轻飘。旧时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作风轻浮。 | 明 无名氏《小孙屠》:“你休得假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
灵心慧性 | 聪慧的天资。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自己本生得一副月貌花容,一团灵心慧性,那怕丈夫千金买笑,自料断不及我一顾倾城。” |
修身养性 |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陶冶心性。 |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25回:“喝了一碗茶,把碗往地下一扔,说:‘可不必生气,出家人修身养性。’” |
伐性之斧 | 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孟春》:“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
性情中人 | 性情:性格。有性格和真情实感的人。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认定了姑娘是个性情中人,所以也把性情来感动他。” |
豺狼成性 | 豺:一种类似狼的凶残野兽;也叫“豺狗”。像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 | 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加以虺蜴为人,豺狼成性。” |
杨花心性 | 比喻轻薄浪漫,用情不专。 | 明·孙柚《琴心记·当垆市中》:“虽则杨花心性,你也睡不稳些。” |
动心忍性 | 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适性忘虑 | 谓顺悦情性忘却忧虑。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半山老人》:“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 |
修真养性 | 学道修行,涵养性情。 | 元·贾仲名《升仙梦》第四折:“自古,道德非俗,修真养性,烧丹炼药工夫。” |
禀性难移 | 本性难以改变。 | 元 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楔子:“想他第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离凤阁近渔矶。 |
率性任意 | 率:随顺。随顺其本性,听任其心意。指任着自己的本性做去而不加约束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6卷:“父母怜之,听其率性任意。” |
化性起伪 |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 战国·赵·荀况《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
颐神养性 | 谓保养精神元气。 | 《魏书·显祖纪》:“其践升帝位,克广洪业,以光祖宗之烈,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可不善欤?” |
少成若性 | 指自幼形成的习惯就好象天性一样。 | 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保傅》:“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