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魄的成语

有关魄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魄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动魄惊心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亡魂失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魄散魂消同“魂飞魄散”。元·张鸣善《普天乐·赠妓》:“口儿甜,庞儿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魄散魂飘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魄荡魂摇形容受外界刺激、诱惑而精神不能集中。《雪岩外传》第六回:“雪岩左顾右盼的赏鉴了一回,想起隋炀帝的乌铜镜屏的艳事,便不禁魄荡魂摇起来。”
穷途落魄落魄:失意的样子。比喻无路可走,潦倒失意。清·陈熙晋《临海集序》:“临海穷途落魄,幕府草檄,非必出于本心。”
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叙不遇》:“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销魂荡魄见“销魂夺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这都是风俗奢靡,处处使人销魂荡魄。”
天夺其魄见“天夺之魄”。宋·沈作喆《寓简》卷七:“[古人]谓事大谬而谋拙,曰天夺其魄。”
魂亡魄失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三魂七魄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寒酸落魄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魂飘魄散同“魂飞魄散”。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娘娘见说,魂飘魄散,急下亭抱起,紧搂在怀。”
魂飞魄荡同“魂飞魄散”。《后水浒传》第六回:“那马上的官人,忽见楼窗中一位美貌妇人,生得标致非凡,不胜惊喜……那官人在马上,一时看得魂飞魄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说不尽百媚千娇,魂飞魄荡。 ”
惊魂摄魄见“惊魂夺魄”。《花城》1981年第1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正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经历着惊魂摄魄的斗争。”
惊魂丧魄形容十分恐惧。明·李贽《四书评·论语·季氏》:“使季孙闻之,不惊魂丧魄也哉!”
惊心吊魄见“惊心动魄”。清·无名氏《惧内供状》:“将登山临水,总是惊心吊魄之场。”
魂消魄丧同“魂飞魄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7回:“那火炮飞将起去,震的天崩地动,岳撼山摇,城中军马,惊得魂消魄丧,不杀自乱。”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惊心丧魄亦作“惊心褫魄”。形容十分恐惧。清·唐甄《潜书·远谏》:“诵吾之言,有不惊心丧魄、手战股栗者,非君也。”
魂飞魄飏同“魂飞魄散”。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雪白玉体透帘帷,禁不住魂飞魄飏。”
惊心悲魄谓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
惊魂夺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老舍《四世同堂》:“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魂消魄散魂:灵魂;魄:气魄,精神。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李明见先折了一个,却待也要拨马回走时,被杨志大喝一声,惊得魂消魄散,胆颤心寒,手中那条枪,不知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