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亡的成语

有关亡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亡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亡命之徒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周书 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亡魂失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亡魂丧胆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进退存亡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周易 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危急存亡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取乱存亡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亡猿祸木《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后因以“亡猿祸木”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自取灭亡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自己的覆灭。《阴符经》下卷:“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救亡图存拯救祖国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鬼谷子 中经》:“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失马亡羊泛指祸福得失。明·单本《蕉帕记·揭柬》:“耳不闻斩蛇逐鹿,口不言失马亡羊,一任他桑田变海,海变桑田。”
亡国奴指已经亡国或所在国土被侵占、受外国侵略者奴役的人。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现在他们眼看就要当亡国奴了,除了反抗,再没有出路。”
治乱存亡安定、祸乱、存续、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微》:“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嗟悔亡及嗟:感叹,叹息;亡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矣。”
魂亡魄失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多歧亡羊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亡不旋跬犹亡不旋踵。《新唐书·萧瑀传》:“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
同生死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千古兴亡千年的兴盛衰亡。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瞰亡往拜瞰:窥看;亡:外出。看到对方不在家时前去拜访。形容本来不想拜见,却又要走一趟拜访的过场。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家亡国破国家覆灭、家庭毁灭。晋 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追亡逐遁见“追亡逐北”。《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
有名亡实见“有名无实”。《汉书·循吏传·黄霸》:“臣敞非敢毁丞相也,诚恐群臣莫白,而长吏守丞畏指……并行伙貎,有名亡实。”
亡国之器指象箸、玉杯之类的器皿,古代作为骄奢亡国的象征。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死生存亡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继绝兴亡绝:断绝;亡:灭亡。恢复已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世家。《晋书·刘琨传》:“如蒙录召,继绝兴亡,则陛下更生之恩,望古无二。”
破国亡家国家覆灭、家庭毁灭。唐 汪遵《咏酒二首》诗:“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
覆亡无日马上就会灭亡,已经没有可以推延的时间了。《清史稿·康有为传》:“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
兴亡祸福兴盛和灭亡,灾祸和幸福。泛指一切遭遇。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这七条弦兴亡祸福都相应,端的个圣贤可对,神鬼堪惊,俗怀顿爽,尘虑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