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若的成语

有关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若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明若观火象看火那样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尚书 盘庚上》:“予若观火。”宋 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夷然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魏书 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化若偃草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语出《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谈若悬河犹言口若悬河。《司勘集》:“加以谈若悬河,识同藻鉴,车骑填门,履綦沓座,狎梵侣以玄深,结胜流而觞咏。”
呆若木鸡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向若而叹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求知若渴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判若两人判:判断;评定;若:好像。评定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好像两个人一样;截然不同。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茫然若失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若有所失的样子。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慎终若始慎:谨慎。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战国·齐·孙膑《孙膑兵法·将德》:“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
视死若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庄子 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行若无事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若:好像。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事。”
浮生若梦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庄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狗彘不若连猪狗都不如。比喻品行十分恶劣。彘:猪。荀况《荀子 荣辱》:“人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思若涌泉思:思绪,文思。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形容文思丰富敏捷。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强记冶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炳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梁启超《欧洲地埋大势论》:“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种种殊异之处,则如网在纲,炳若观火。”
风雨时若《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圣,时风若。”孔传:“君行敬,则时雨顺之。”后以“风雨时若”指风调雨顺。《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圣,时风若。”孔传:“君行敬,则时雨顺之。”
置若罔闻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口壅若川《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功若丘山功:功绩。若:像,如同。功绩像山一样。比喻功绩非常大。
敬若神明神明:神的泛称。像敬重神一样尊敬对方。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民率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若明若昧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同“若明若暗”。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 以畜寡人义》:“此等若明若昧之论,作记者无由知之。”
若隐若显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宋 赵佶《宣和画谱 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闻:听见。想要别人不听见,不如自己不说。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惊喜若狂若:好像;狂:发狂。既惊且喜;神态失常;像发了狂似的。形容惊喜到了极点。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交淡若水指道义上的往来。《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怅然若失怅然:失意;懊恼。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丧;好像丢了什么似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牛成章》:“主人视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动,问所从来。忠泣诉父名,主人怅然若失。”
若涉渊水比喻处境艰险。《书 大诰》:“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腾攸济。”
更若役更换你的差使.。
始终若一同“始终如一”。《周书·于谨传》:“故功臣之中,特见委信,始终若一,人臣间言。”
灿若繁星灿:灿烂。繁:众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谷:山谷。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若离若即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戆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一时众口诋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若有所思好像在想什么似的。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唐 陈鸿《长恨歌传》:“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恩若再生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隐若敌国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夕惕若厉若:如;厉: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易 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大勇若怯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视险若夷见“视险如夷”。三国·魏·吴质《与文帝书》:“虽云幽深,视险若夷。”
傍若无人好象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疾恶若雠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汉 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雠。”
若丧考妣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汉 扬雄《元后诔》:“享国六十,殂落而崩。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
怡然自若喜悦而无拘束貌。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小欢颜悦,至乐而笑,乐之理也。何以言之?夫至亲安豫,则怡然自若,所猖狂也。”
悬若日月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氏绝笔之本,悬若日月焉,方之五臣,犹虎狗、凤鸡耳!”
疾恶若仇疾:憎恨;恶: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若仇。”
谈噱自若噱:大笑;自若:跟平常一样。指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明·焦竑《玉堂丛语·筹策》:“密贿永左右,俱得其欢心。甩晨起直登永床,与语,谈噱自若。”
矫若游龙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明 梅鼎祚《玉合记 义姤》:“看他矫若游龙,超逾集乌。……夜月红楼,树下霓裳出月。是好舞也。”
神情自若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马南邨《燕山夜话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
泰山若厉厉:通“砺”,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经历时间久远。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
旷若发矇旷:开朗;矇: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朗。比喻人头脑开窍,明达起来。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矇。”
甘之若饴甘:以为甘;饴:甜。把它看成像糖那样甜。比喻甘愿承担艰苦的事情和作出牺牲。《明史·桑乔等传赞》:“言者踵至,斥逐罪死,甘之若饴,而不能得君心一悟。”
艳如桃李,凛若冰霜凛:严冷可畏。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又是两个绝代女子,一个艳如桃李,凛若冰霜;一个裙布钗荆,端庄俏丽。”
危若朝露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容易消失。比喻面临死亡。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背若芒刺犹言芒刺在背。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优游自若从容不迫,不变常态。清·陆以湉《冷庐识·彭文勤公》:“凡置卷数百,二仆待侧,左展卷,右收卷,循环不息。待者告疲,公优游自若也。”
视有若无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8回:“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视有若无。”
须髯若神指胡须长得很美,如同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