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调的成语
有关调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调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内查外调 |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 《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
水调歌头 | 词牌名。 |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
调风变俗 | 犹言移风易俗。 | 《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
调嘴学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唱反调 | 发表完全对立的言论;采取对立的举措。 | 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在会上,即使不和上面唱反调,至少也得闹出点新花样。” |
调查研究 | 了解情况,考察分析。 |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调查研究,我们从前做得比较好。” |
班门调斧 | 班: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调:耍弄。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庸碌小巫,怎敢在班门调斧,然老先生台命殷殷,又不敢违,却将奈何?” |
千古绝调 | 犹千古绝唱。 |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阮亭专以神韵为主,如《仪征柳耆卿墓》云:‘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酝藉含蓄,实是千古绝调。” |
蜜里调油 | 比喻非常亲密和好。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7回:“宝玉一日家和我们姑娘好的蜜里调油,这时候总不见面了,也不知是真病假病。” |
调理阴阳 | 犹言调和阴阳。 |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调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 |
调词架讼 | 调唆他人诉讼。 | 孙梨《白洋淀纪事·钟》:“尼姑在社会上并没有特殊地位,可是因为她是林德贵的知己,她竟能调词架讼,成了村里政治舞台上的要人。” |
品竹调丝 | 见“品竹调弦”。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柳耆卿]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
改曲易调 |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 | 《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
众口难调 | 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 | 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
调风弄月 | 调弄风月。喻男女间的谈情说爱。 | 元·查德卿《醉太平·春情》曲:“春风管弦,夜月秋千,调风弄月醉花前。” |
调良稳泛 |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谓路途平安。 | 清·朱之瑜《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知旌旌于前月初五日莅镇,途间车马舟桥,调良稳泛,三省亦附骥平安。” |
调丝品竹 | 吹弹乐器。 | 明·汤显祖《紫箫记·假骏》:“自家鲍四娘,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策追锋,还推老手。” |
调朱弄粉 | 调弄脂粉,打扮妆饰。 | 宋·朱淑真《恨别》诗:“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宽馀缠臂金。” |
弄粉调朱 | ①谓以脂粉饰容。②喻雕琢辞藻。 | 宋·周邦彦《丹凤吟》词:“弄粉调朱柔素手,问何时重握。” |
说谎调皮 | 说谎话,不老实。 | 元·无名氏《度柳翠》楔子:“你这和尚,风张风势,说谎调皮,没些儿至诚的。” |
调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
改弦易调 | 犹改张易调。 | 《隋书·梁彥光传》:“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
老调重谈 | 比喻把说过多次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也比喻把搁置很久的技艺重新做起来。 | 邹韬奋《无政府与民主政治》:“如今不过是略换花样,实际是老调重谈罢了。” |
改张易调 |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 《晋书·琅邪悼王焕传》:“正是匡矫末俗,改张易调之时,而犹当竭已罢之人,营无益之事,殚已困之财,修无用之费,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离山调虎 | 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 | 《白雪遗音·八角鼓·精忠》:“岳老爷得胜不班师,秦桧东窗定巧计,私造金牌传假旨,暗使离山调虎计,风波亭上死的屈。” |
通文调武 |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 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
调墨弄笔 | 谓玩弄文字技巧。 | 汉·王充《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
瑟弄琴调 | 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 语出《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古调不弹 | 陈调不再弹。比喻过时的东西不受欢迎。 | 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吹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调三惑四 | 见“调三斡四”。 | 《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
琴瑟失调 |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 《汉书 董仲书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
补苴调胹 | 补苴:补缀;调胹:烹调煮熟。比喻经过加工使之完美。 | 宋·王安石《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博闻该见有志之士,补苴调胹,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无可为之地,故终不得。” |
琴瑟相调 | 琴瑟:古代两种乐器。比喻夫妻恩爱,感情融洽。 | 《诗经·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胡歌野调 | 指下流的歌曲小调。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帐,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歌野调,胡支扯叶。” |
雨顺风调 | 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 《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 |
官腔官调 | 官场中的门面话,指利用规章、手续来推托、责备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