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乌的成语

有关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乌合之众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乌鸦嘴比喻说话讨厌的人。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我变成乌鸦嘴了。”
化为乌有乌有:无有;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宋 苏轼《东坡诗 卷十五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不到乌江不肯休乌江:项羽兵败的地方。比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世上死生皆为利,不到乌江不肯休。”
蜂屯乌合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宋 王禹偁《贺圣驾还京表》:“蕞尔林胡,无名内侮,蜂屯乌合,鼠窃狗偷;必想边民夺挺以殴攘,亭长持绳而絷缚。”
因乌及屋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关事物。《尚书大传·大战》:“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屋上乌屋上的乌鸦。指推爱之所及。《韩诗外传》第三卷:“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
乌头马角同“乌白马角”。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
乌合之卒乌合:像乌鸦一样仓猝聚集一处。比喻仓猝聚集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梁书·羊侃传》:“今驱乌合之卒,至王城之下,虏马饮淮,矢集帝室,岂有人臣而至于此?”
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兵败的地方。比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
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只是各有所因,故苟恋于此,断非舍不得这一顶乌纱帽耳。”
乌天黑地犹言昏天黑地。比喻社会黑暗。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这等乌天黑地,去那里敲门打户,惊觉他,他又要遁了去。”
兔起乌沉谓月出日落。《参同契》上卷:“昏明顺寒暑。”后蜀·彭晓注:“兔起乌沉,升降于三百八十四日。”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宋 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青衣乌帽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平民的衣着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忠烈青衣乌帽。”
乌集之交指以利聚合,不以诚相待的交情。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澔。”
乌帽红裙泛指男女。清·孔尚任《桃花扇·闹榭》:“丝竹隐隐,载将来一对乌帽红裙。”
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后因谓亲属间文酒赏会为“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
乌之雌雄乌:乌鸦。乌鸦的雌雄难辨。比喻不分善恶是非。《诗经·小雅·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