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迹的成语
有关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墨迹未干 | 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说犹未了,思温抬头一看,壁上留题墨迹未干。” |
畏影恶迹 |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
遁迹方外 |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
雪泥鸿迹 | 同“雪泥鸿爪”。 | 清·冯珍《摸鱼子·寄戴受兹》词:“去年曾记深宵语,也算雪泥鸿迹。” |
畏影避迹 | 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 | 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
不留痕迹 | 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 | 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 |
骈肩叠迹 | 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 | 清·刘大櫆《乞捐输以待周急引》:“京师为四方之会,万民之所聚处,仕宦宾旅,骈肩叠迹。” |
形迹可疑 | 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 | 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
遁迹空门 | 见“遁入空门”。 | 《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
骈肩迭迹 | 同“骈肩累迹”。 | |
声销迹灭 | 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 | 《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
比肩叠迹 | 比:并。肩并肩,足迹相叠。形容人多。 | 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 |
遁迹黄冠 | 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 | 刘复《奉答王敬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
浪迹浮踪 | 到外漫游,行踪不定。 | 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 |
匿迹潜形 | 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处静息迹 | 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
消声灭迹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重迹屏气 | 见“重足屏气”。 | 《北齐书·酷吏传·卢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迹屏气,皆目之为卢校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 |
渺无人迹 | 很少看见人的脚印,形容空旷寂静。 | 沙汀《淘金记》:“从大道上望去,却就像一座渺无人迹的黄土荒山。” |
潜踪蹑迹 | 谓藏匿行踪。 | 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听得谯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蹑迹,欲刺权臣。” |
寻踪觅迹 | 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 |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小生张伯腾,恰才遇着的那个女子,人物非凡,因此寻踪觅迹,前来寻他。” |
韬迹隐智 |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 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
韬光隐迹 | 同“韬光晦迹”。 | 金·马钰《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词:“怀美,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
重足一迹 | 见“重足一迹”。 | 《汉书·佞幸传·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
梗迹蓬飘 |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 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
杜门晦迹 | 晦:隐匿。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 《周书·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宣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孝武深纳焉。” |
劣迹昭着 | 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 |
略迹原心 |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 | 明 张煌言《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 |
略迹原情 | 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 | 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讨钱童子乱拦人,略迹原情总为贫。” |
遁身远迹 | 犹言避世隐居。 | 宋·叶適《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绝处,慕王霸、梁鸿夫妇,赓《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迹以自娱佚。” |
望尘追迹 | 比喻赶上别人的前进速度。 | 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其时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学术工艺,几与近代之欧美并驾齐驱,其进步之速,大非秦汉以后所能望尘追迹也。” |
蛛丝鼠迹 | 蜘蛛的细丝,老鼠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90回:“七绝一诗,拖起婚姻,有蛛丝鼠迹之妙。” |
敛声匿迹 |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 《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
遁迹藏名 | 犹言隐居不出。 | 《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
隐迹藏名 | 隐藏踪迹,隐瞒住真姓实名。 | |
潜形匿迹 | 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
追踪问迹 | 踪:脚印,踪迹。追寻踪迹。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陈秋碧<梧桐树>》:“阳台梦杳,苦追踪问迹,似无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