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师的成语

有关师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师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开山祖师原为佛教用语;指最初创建寺院的和尚。宋 刘克庄《诗话前集》:“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良师益友良:好;益:有益;有帮助。能给人教益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0回:“虽然有那良师益友,苦口婆心的规劝,却总是耳边风,纵有时听得入耳,自己要想发愤为雄,都是一般虎头蛇尾。”
师老兵破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事无常师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春秋·王诩《鬼谷子·忤合》:“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陶弘景注:“主善为师,故无常师。”
学无师承师承:相承的师法。学业没有得到老师的指教传授。宋·黄庭坚《次韵秦觏过陈无已书院观鄙句之作》诗:“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
至圣先师至:最。旧时特指孔子。《礼记 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 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严师畏友畏友:令人敬畏的好友。严厉的师父,令人敬畏的好友。宋·陆游《渭南文集》第27卷:“使人苦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名师出高徒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钱钟书《围城》:“顾先生摇头道:‘唉!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
抗颜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劳师袭远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行师动众谓指挥大军作战。《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谘师访友谘:询问、商量。请教老师询访朋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0卷:“他日斋静,行来出入得诵,更不必斋时,宜谘师访友,思而行之。”
起师动众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晋书·吕纂传》:“夫起师动众,必参之天人,苟非其时,圣贤所不为。”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尚书 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经师:古代教官;人师:为人师表的人;遭:遇到。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班师回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元 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
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劳师糜饷谓徒劳兵力,空费军饷。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潘吴二家论杨嗣昌诗》:“按嗣昌小有才,思宗任之颇专且久,而劳师糜饷,办贼迄无成功。”
枕席还师见“枕席过师”。唐·李德裕《赠王茂元司徒制》:“必当樽俎制胜,枕席还师,势如风霆,功在刻漏。”
雄师百万雄:威武雄壮;师:军队。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宣和遗事》第三集:“李密袒臂一呼,聚雄师百万,占了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