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疑的成语

有关疑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疑邻盗斧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疑团莫释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团莫释!”
毫不迟疑毫:一点儿。一点儿也不迟疑。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
不容置疑容:容许;疑:怀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质疑问难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清 徐枋《与曾青藜书》:“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
主少国疑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夏虫疑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语出《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疑云满腹心中充满了疑惑。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那时我就怀疑:晚上行军,怎么可以打灯笼呢?自己疑云满腹,莫测玄奥。”
形迹可疑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不必怀疑。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胜利仍操我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疑误天下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疑信参半怀疑相信各占一半。宋 魏了翁《江陵别安抚书》:“少之时,有言人之簠簋不饰者,辄咎其诬人;迨稍涉世,疑信参半,今则信其有是人也。”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金史·熙宗本纪》:“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自今本国及诸色人,量才通用之。”
进退狐疑进退两难,迟疑不决。唐·李靖《李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籍。”
恫疑虚喝虚张声势,恐吓威胁。西汉 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洞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
狐疑不定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臣为将军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
恫疑虚猲见“恫疑虚喝”。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明矣。”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周易 坤》:“阴疑于阳必战。”
半疑半信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唐 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疑行无成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狐疑不断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东猜西疑谓胡乱猜疑。沙汀《柳永慧》:“当我正在东猜西疑的时候,拖拉机忽然停在我的身旁,柳永慧把我叫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