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策的成语

有关策的成语

有关策的成语共收录56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束手无策策:办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宋 王柏《鲁斋集》:“士大夫念虑不及此,一旦事变之来,莫不束手无策。”
算无遗策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晋书 桓玄传》:“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
出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运筹决策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历练而审机宜。”
计然之策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着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着之理”。
权宜之策见“权宜之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
策勋饮至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策上;饮至:指诸侯朝、会、盟、伐后回宗庙饮酒庆功。庆功祝捷。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支策据梧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此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后以“支策据梧”形容用心劳神。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决策千里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萧相立功于万代,留侯决策千里。”
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 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语出《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愚民政策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变愚蠢的政策。刘少奇《论党》:“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遇事武断,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
画策设谋画:谋划,筹划;设:筹划。筹划办法,图谋计策。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6回:“凤姨见有功效,一发贴心贴意,替他画策设谋。”
妙策如神形容计策非常高超。
坐运筹策指坐在连连帐内策划军事方略。《汉书 项籍传》:“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
搏手无策搏手:两手相扭。指扭着双手,毫无办法。宋 洪迈《夷坚丁志 谢生灵柑》:“(谢生母)老病不肯服药,以夏月思生柑,不啻饥渴,谢生搏手无策。”
走为上策指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四回:“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饮至策勋饮至:古代诸侯朝、会、盟、伐后去宗庙饮酒;策勋:计功。指庆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策名就列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旧唐书 太宗纪上》:“然情存今古,世踵浇季,而策名就列,或乖大礼。”
神术妙策术:手段,策略;策:计策。神妙莫测的计策。明·无名氏《黄眉翁》第三折:“老仙长,将你那延寿的神术妙策,说与小官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