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罪的成语
有关罪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罪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罪魁祸首 | 作恶犯罪的头子(魁、首:头目)。指坏事的根子。 | 明 郑若庸《玉玦记 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
罪有攸归 | 攸:所。罪责有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 |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
罪不容死 | 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千古罪人 | 形容犯的罪永远被人记着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三回:“不独老杨禽兽,作千古罪人,即弟辈以小人之心推测君子,亦应抱愧。” |
将功赎罪 | 将:用;拿;赎:抵尝;弥补。拿功劳来抵偿罪过。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1回:“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罪孽深重 | 孽:恶事;罪过。罪恶极重。也作“罪恶深重”。 |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流贼》:“上以其罪恶深重,非他盗比,磔于西市。” |
欲谁归罪 | 将要归罪于谁呢? | |
畏罪潜逃 | 潜:暗中。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畏罪潜逃。” |
无形之罪 | 犹言莫须有之罪。 | 《隋书·炀帝纪》:“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 |
罪盈恶满 | 盈:充满。罪恶已经到头了。形容罪大恶极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8回:“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 |
罪加一等 |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五回:“你为着吃烟,这才犯法,我们来拿你,倒来吃你的烟,本官知道,办起来罪加一等。” |
罪有应得 | 犯了这样的罪;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指罚当其罪。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 |
匹夫无罪 |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没有罪过的。 | 《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负罪引慝 | 谓引咎自责。 | 《书·大禹谟》:“[舜]负罪引慝,祇载见瞽螋。”蔡沈集传:“负罪,自负其罪,不敢以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为父母之慝也。” |
言之无罪,闻之足戒 | 言:说话;闻:听话;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清·汪琬《诗说序》:“诗独主志,所为主文谲谏,与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者,其词则隐,其旨则微。” |
死有余罪 | 犹死有余辜。 | 东汉·班固《汉书·平当传》:“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
功首罪魁 | 魁:为首的。功最高,罪最重。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
罪不可逭 | 罪责不可逃避。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某等不能速来归顺,罪不可逭。” |
怀璧为罪 | 璧:宝玉。身藏宝玉,因此获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
罪莫大焉 | 罪恶之大无过于此。形容罪大恶极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五年》:“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色,将以赦罪,罪莫大焉。’” |
赏功罚罪 |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 宋·司马光《应诏论体要》:“王者之职,在于量材任人,赏功罚罪而已。” |
罪恶昭着 | 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 | |
滔天之罪 | 形容罪恶极大。 | 宋 苏轼《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 |
罪不及孥 | 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