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笔的成语

有关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笔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口诛笔伐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舞笔弄文犹舞文弄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
投笔从戎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下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点睛之笔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奋笔疾书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刀笔吏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心正笔正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心正写的字也端正。《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心织笔耕比喻靠卖文生活。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九卷:“《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笔耕。’”
摇笔即来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润笔之绢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下笔成篇形容文思敏捷。同“下笔成章”。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笔底超生犹言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苏雪林《闲话战争 齿患》:“严冷无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从不会有笔底超生的事。”
下笔如神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江淹梦笔传说南朝梁江淹夜梦郭璞索还五色笔,尔后为诗遂无佳句。后因以“江淹梦笔”喻才思减退。元·白朴《恼煞人》:“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人间岂无成与破。”
笔下留情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张贤亮《睡前絮语》:“在‘文革’时期是要判我们刑的,还是请评论家笔下留情为好。”
调墨弄笔谓玩弄文字技巧。汉·王充《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一笔勾断同“一笔勾消”。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
心慕笔追心中仰慕而追随仿效。《宣和书谱·行书·释行敦》:“后有集王羲之书一十八家者,行敦乃其一也,是则心慕笔追,亦自可佳耳。”
屠毒笔墨用笔墨毒害人。比喻内容不好的书。
笔大如椽椽:房椽;放在檀上架屋顶的木杆。笔大得好像椽子。多形容大毛笔。《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捉刀代笔指代人出力或代写文章。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客止》:“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笔墨纸砚指书写工具。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6回:“就叫家人将带来的笔墨纸砚分在各人面前,大家做诗。”
形诸笔墨形:描写;诸:“之于”的合音。用笔墨把它写出来。鲁迅《<出关>的“关”》:“但若形诸笔墨,昭示读者,自以为得了这作品的魂灵,却未免象后街阿狗的妈妈。”
涉笔成雅涉笔:动笔,着笔;雅:雅致。指动笔就雅致而不落俗套。清·毛先舒《诗辩诋》第一卷:“于物无择,而涉笔成雅;于思无豫,而往必造微。”
下笔便就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北史·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
笔参造化造化:创造化育。一支笔参与了创造化育。形容文笔高妙。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笔头生花形容诗文写得绚丽多采,非常漂亮。亦作“笔底生花”、“笔下生花”。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一笔抹摋见“一笔抹煞”。
笔冢研穿秃笔成坟,砚磨穿孔。指写作著述功力极深。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支言俚说不足供酱瓿,而翼飞胫走,较拈髭呕血笔冢研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神至之笔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搠笔巡街谓沿街卖诗文。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我则道留下青山怕没柴,拼的个搠笔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