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六的成语
有关六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六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三百六十行 |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 明 无名氏《白兔记 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 |
三宫六院 | 泛指帝王妃嫔。 | 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 |
身怀六甲 | 六甲:传说为上帝造物的日子。指妇女怀孕。 | 《隋书·经籍志三》载有《六甲贯胎书》 |
三姑六婆 | 泛指不同职业的妇女;亦指从事不正当职业的妇女。 | 明 陶宗仪《辍耕录 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
六耳不同谋 | 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
六神不安 |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凡人卧,头边勿安放火炉,令人六神不安。” |
法不传六耳 |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
百六阳九 | 百六:古代认为4617岁为1元,初入元106岁;阳九:106岁中有灾岁9。指灾难年份或厄运。 |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 |
恨五骂六 | 泛指掷色子时咒骂坏点数的叫喊声。 | |
版版六十四 |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 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古执不活动,呵为‘版版六十四’。此钱居中语也。” |
六道轮回 |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 唐 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
三班六房 |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
五黄六月 | 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 |
五脏六腑 |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
六臂三头 |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 | 明 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 |
飞霜六月 | 旧时比喻有冤狱。 | 唐 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
六朝脂粉 | 六朝:建都于建康(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脂粉:胭脂。形容繁华绮丽。形容六朝时金陵靡丽繁华景象。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赏月遇恶》:“且乐平生,尘寰事,六朝脂粉飞灰冷。” |
一推六二五 |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
五音六律 |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 《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六尺之讬 | 谓受嘱托抚育遗孤。 | |
三推六问 |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三头六证 | 众多的人证。 | 克非《春潮急》:“心想,横竖抵死不认帐,只你徐元菊一个人,缺少三头六证,未见得就给我说死了。” |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
三头六面 |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 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
五抢六夺 | 竞相抢夺。 | 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船一靠岸,他们便蜂拥上来,遇着街上有卖食的便五抢六夺地捞到口里。” |
挑幺挑六 | 挑剔,找差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
三亲六故 | 亲戚故旧的总称。 | 梁斌《播火记》:“谁家没个三亲六故,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