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俗的成语

有关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改俗迁风迁:改。改变风俗习气。《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革风易俗改变风气和习俗。
浇风薄俗指社会风气轻浮庸俗。唐 陈黯《辩谋》:“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薄俗者之心也。”
从俗就简依照通俗的做法,以求简易。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简帖,必旋检本,模仿笔画,从俗就简。
从俗浮沉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感。
风俗人情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唐 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凡夫俗子泛指平庸的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
雅俗共赏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抗尘走俗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白丁俗客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明 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高世骇俗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伤风败俗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魏书 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入国问俗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敦风厉俗使民风纯朴敦厚。《魏书 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避世绝俗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晋书 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世扰俗乱社会骚乱,风气败坏。汉·王充《论衡·治期》:“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
拘俗守常指受世俗平庸见解的束缚。晋 葛洪《抱朴子 论仙》:“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有此事。”
调风变俗犹言移风易俗。《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悯时病俗指忧虑时俗。宋 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惊世骇俗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礼记 射义》:“不从流俗。
凡胎俗骨凡:平庸,寻常。指人间普通平庸的人。明·无名氏《蕉帕记》第三出:“向来偏觅多人,皆系凡胎俗骨,无可下手。”
俗谚口碑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负俗之讥见“负俗之累”。
绝俗离世绝俗:与世隔绝。远离世俗尘世。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昫嘘呼吸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
愚夫俗子愚昧凡俗的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3回:“只见街坊上,士农工商,文人墨客,愚夫俗子,齐咳咳都道:‘看抛绣球去也!’”
负俗之累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
俗不堪耐俗:庸俗;堪:可;耐:忍受。庸俗得使人受不了。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但这种俗不堪耐的广告对于我也觉得有几份依依欲动的神气了。”
救时厉俗匡救时弊,纠正风气。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先秦学者生当乱世,目击民艰,其立论大率以救时厉俗为主。”
流风余俗指遗留的风气、习俗。宋·王安石《虔州学记》:“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余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
欺世乱俗乱:迷惑。欺骗世人,破坏习俗。宋·陈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给事中王时升似朴实诈,足以欺世乱俗。”
贩夫俗子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明 顾大典《青衫记 茶客娶兴》:“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轻举绝俗犹言避世隐居。《晋书·贺循传》:“或有遐栖高蹈,轻举绝俗,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斯盖道隆人逸,势使其然。”
省俗观风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隋书·炀帝纪》:“省俗观风,爰届幽朔。”
入邦问俗见“入国问俗”。叶圣陶《席间》:“‘入邦问俗,古之道也。’主人唱着古人的调子。”
迁风移俗犹言移风易俗。《孔子家语·六本》:“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迁风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
拘文牵俗拘:拘束;牵:牵制,束缚。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缚。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踟,拘文牵俗,修诵习传,当世取悦云尔哉!”
风移俗变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染风习俗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习俗移人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激贪厉俗谓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梁书·萧颖达传》:“在于布衣,穷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贪厉俗,惇此薄夫。”
愤时嫉俗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清·朱彝尊《王礼部诗序》:“十余年来,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诵其歌诗,往往愤时嫉俗,多离骚变雅之体。”
矫世厉俗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明 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绝尘拔俗绝尘:冠绝尘世;拔俗:不同凡俗。超出尘世,不同凡俗。宋·杨万里《朝请大夫将作少监赵公行状》:“有绝尘拔俗之逸韵,其文尤长于论事。”
遗风余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汉 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艳美绝俗绝俗:远超过寻常。形容女子相貌明艳美丽,远远超过一般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一日,生于隘巷中,见一女郎,艳美绝俗,从以小鬟,仅六七岁。”
省方观俗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周书·窦炽传》:“得一睹诛剪鲸鲵,廓清寰宇,省方观俗,登岳告成,然后归魂泉壤。”
违世乖俗同“违时绝俗”。清·管同《饿乡记》:“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义之士,不得至是乡。”
高情迈俗迈:超过,超逸。情致高雅脱俗。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唐》:“野逸不群,高情迈俗,张藻之亚也。”
违世绝俗同“违时绝俗”。宋·陈师道《上苏公书》:“谢公江海之士,违世绝俗乃其常耳。”
伤化败俗败坏教化和风俗。《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达士拔俗达士:达观的人;拔俗:不同凡俗。达观的人总是超凡脱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