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魂的成语
有关魂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魂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亡魂失魄 |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
神魂颠倒 | 神魂:精神。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着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态。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
亡魂丧胆 |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 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
魄散魂消 | 同“魂飞魄散”。 | 元·张鸣善《普天乐·赠妓》:“口儿甜,庞儿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
魂不附体 | 魂:灵魂;魂魄。迷信的人认为人魂魄一离体;就失去知觉;无法行动。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恐惧万分。有时也形容受到极大的诱惑;不能自主。 | 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 |
魄散魂飘 |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
失魂落魄 |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
黯然销魂 | 黯然:心神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肉体。心情沮丧;面色阴沉;好像失掉了灵魂;形容极度悲愁。 | 南朝 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失色将败之貌。” |
魄荡魂摇 | 形容受外界刺激、诱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 《雪岩外传》第六回:“雪岩左顾右盼的赏鉴了一回,想起隋炀帝的乌铜镜屏的艳事,便不禁魄荡魂摇起来。” |
心颤魂飞 | 颤:颤动,发抖。心颤抖,魂飞散。形容惊恐不安。 | 苏雪林《玉溪诗迷·附录》:“是心颤魂飞时的言语,是肠回荡气时的哀音。” |
冰魂雪魄 |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叙不遇》:“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
魂飞胆颤 | 同“魂飞魄散”。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2回:“正有些心虚,忽然见床下钻出一个披头黑鬼来,二人惊得毛骨悚然,魂飞胆颤,大叫有鬼,戒尺乱打。” |
心醉魂迷 | 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 |
销魂荡魄 | 见“销魂夺魄”。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这都是风俗奢靡,处处使人销魂荡魄。” |
魂飞胆破 | 同“魂飞魄散”。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4回:“田龙秋听说,惊得魂飞胆破,放马逃生。” |
魂亡魄失 | 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 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
孤魂野鬼 |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 钱钟书《围城》:“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 |
三魂七魄 |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
迷魂汤 | 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 | 《全元散曲 点绛唇 赠妓》:“使了些巧心机,那里有真情实意。迷魂汤滋味美,纸汤瓶热火猥。” |
目眩魂摇 | 眩:眼花;摇:摆动。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顾盼之间,目眩魂摇。” |
丧胆游魂 | 丧:丧失;丧胆:形容恐惧到极点;游魂:魂游。魂魄飘荡无定。形容恐惧至极。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 | 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街上丧胆游魂的走,遇见了小马儿的祖父。” |
魂惊胆落 | 形容惊恐万分。 |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虽是圣人,亦得魂惊胆落。” |
阴魂不散 | 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 李晓明《平原枪声》:“我一合眼就看见周大贵,大概是他阴魂不散,咱们要替他……” |
魂飘魄散 | 同“魂飞魄散”。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娘娘见说,魂飘魄散,急下亭抱起,紧搂在怀。” |
魂飞魄荡 | 同“魂飞魄散”。 | 《后水浒传》第六回:“那马上的官人,忽见楼窗中一位美貌妇人,生得标致非凡,不胜惊喜……那官人在马上,一时看得魂飞魄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说不尽百媚千娇,魂飞魄荡。 ” |
惊魂摄魄 | 见“惊魂夺魄”。 | 《花城》1981年第1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正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经历着惊魂摄魄的斗争。” |
魂不负体 | 同“魂不附体”。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这里知观正待进房,又听得本家门首锣响……惊得魂不负体,掇转身望外就走。” |
扬幡招魂 |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1回:“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 |
惊魂丧魄 | 形容十分恐惧。 | 明·李贽《四书评·论语·季氏》:“使季孙闻之,不惊魂丧魄也哉!” |
魂消魄丧 | 同“魂飞魄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7回:“那火炮飞将起去,震的天崩地动,岳撼山摇,城中军马,惊得魂消魄丧,不杀自乱。” |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 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
残丝断魂 | 残:剩余;断:断绝;魂:魂魄。比喻即将死亡的生命。 | 清·洪昇《长生殿·献发》:“奴身止鬖鬖发数根,这便是我的残丝断魂。” |
魂飘神荡 | 同“魂飞魄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吴衙内看了,不觉魂飘神荡,恨不得就飞到他身边,楼在怀中。” |
魂慴色沮 | 形容惊恐万状。 | |
魂不赴体 | 同“魂不附体”。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霎时间把刀破开肚皮,取出心肝,呈上娘娘,惊得宣赞魂不赴体。” |
魂飞魄飏 | 同“魂飞魄散”。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雪白玉体透帘帷,禁不住魂飞魄飏。” |
惊魂夺魄 |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 老舍《四世同堂》:“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
魂慑色沮 | 形容惊恐万状。 | 《旧唐书·忠义传·李櫈》:“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 |
神魂摇荡 | 形容心神恍惚,难以把握。亦作“神摇魂荡”、“神魂荡扬”、“神魂飘荡”。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沈将仕看见李三情状,一发神魂摇荡。” |
魂消魄散 | 魂:灵魂;魄:气魄,精神。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李明见先折了一个,却待也要拨马回走时,被杨志大喝一声,惊得魂消魄散,胆颤心寒,手中那条枪,不知颠倒。” |
没魂少智 | 智:智慧。形容失魂落魄的样子。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回:“晃大舍因一连做了两个梦,又兼病了两场,也就没魂少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