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吞的成语
有关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吞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吞吞吐吐 |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生吞活剥 | 比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 唐 刘肃《大唐新语 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
囫囵吞枣 |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
蚕食鲸吞 | 食:吃;吞:整个儿咽下去。像蚕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来;或像鲸鱼吃食一样大口大口吞。比喻强国用逐步侵占或一举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国领土。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
气吞山河 |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
气吞湖海 | 犹气吞山河。 | 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
吞声饮气 | 犹吞声忍气。 | 《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吞舟是漏 |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 《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吞舟之鱼 |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 《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虎咽狼吞 | 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你看八戒放开食嗓,真个是虎咽狼吞,将一笑果菜之类,吃得罄尽。” |
气吞万里 | 气:气势;吞:吞掉。形容气魄宏大。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慢慢吞吞 | 缓慢的样子,动作非常慢,指做事没有效率。 |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
鲸吞蚕食 | 像鲸鱼吞食一口吞下,像蚕吃桑叶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种手段侵吞。 | 清 王韬《英宜保土》:“若土耳机三土一旦为俄所鲸吞蚕食,则地兼三海,拓疆万里。” |
吞声饮恨 |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吞风饮雨 | 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 | 明·袁宏道《乞改稿》:“急莫急于国课,去年职开征之始,昼夜焦蒿,吞风饮雨,仅得免于参罚。” |
轻吞慢吐 | 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吐词缓慢。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妥娘唱毕,大家又称赞了一会儿,朱贵儿方在轻吞慢吐,嘹嘹呖呖,唱将起来。” |
虎踞鲸吞 | 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将皆来动问,尽皆愕然相顾曰:‘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
漆身吞炭 |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
咽苦吞甘 | 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想着我咽苦吞甘,十月怀耽,乳哺三年。” |
狼吞虎噬 |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
气吞虹蜺 |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宏大。 | |
钳口吞舌 | 犹言闭口不言。 |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
吞声忍泣 |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
吞声忍泪 | 形容强忍悲伤。 | 《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
气断声吞 |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
气忍声吞 |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
吞炭漆身 |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