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旗的成语

有关旗的成语

有关旗的成语共收录51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重整旗鼓重:重战;整:整顿;整治;旗鼓:古代作战时用来发号令的旌旗和战鼓;用以代表军事力量。比喻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准备再干。也作“重振旗鼓”。宋 克勤《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17卷:“法灯重整枪旗,再装甲胄。”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
大张旗鼓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搴旗取将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 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收旗卷伞喻停止活动。
顺风扯旗顺;趋向同一方向。顺着风向扯起旗子。比喻因势乘便行事。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6章:“一块浓黒的云彩,顺风扯旗地从西北方向飞过来。”
正正之旗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仆旗息鼓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新唐书·南蛮传》:“会蛮踵来,还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卷旗息鼓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清 孙郁《绣帏灯 公讨》:“须等那不贤之妇亲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暂宽一时。”
卧旗息鼓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曰:“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酒。”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旗鼓相望望:向远看。队伍很长,旗帜和战鼓前后相接,威武雄壮。《魏书·苻坚传》:“坚南伐司马昌明,戎卒六七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鼓馁旗靡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略觉鼓馁旗靡处,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则整而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