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争的成语
有关争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争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只争朝夕 | 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 毛泽东《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争分夺秒 | 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也作“分秒必争”。 | 《晋书 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
百家争鸣 |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
无可争辩 | 没有什么可争辨的。表示确实无疑。 |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当安所立。尤无可置辩矣。” |
分秒必争 | 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要争夺过来。形容做事的时间抓得很紧。 | 柯岩《奇异的书简 船长》:“我们现在要搞四化,分秒必争哩!”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争奇斗艳 | 互相争斗,以新奇艳丽来取悦于他人。亦作“争奇斗异”。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芍药谱》:“名品相压,争妍斗奇,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 |
与世无争 |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 《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
蛮争触斗 | 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白蚁争穴 | 比喻竞逐名利。 | 元 马谦斋《沉醉东风 自悟》曲:“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 |
争强斗胜 | 犹争强好胜。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定要丧了那羞恶的良心,戴了鬼脸,千方百计,争强斗胜的去奉承那王振做甚?” |
桃李争妍 |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8回:“四时赏玩,各有风光;春赏燕游堂,桃李争妍。” |
力争上游 | 上游:江河的源头。努力争取处于上流源头。比喻努力争取先进。 | 清 赵翼《闲居读书作》诗:“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
万壑争流 | 壑:深沟,借指溪流。许多溪水竞相奔流。形容山中胜景。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
雀鼠之争 | 指强暴侵凌引起的争讼。 |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
争荣夸耀 | 争荣誉炫耀自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 |
争锋吃醋 | 见“争风吃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可知是个贱骨头。” |
与日月争光 | 指人的精神或事业可以同日月比光辉。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蛮触相争 | 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斗色争妍 | 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 | 明·何景明《二月见梅》诗:“巡檐一笑卿相慰,斗色争妍非尔时。” |
斗艳争芳 | 竞相比赛艳丽、散发芳香。 | 《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斗艳争芳惟粉黛,当年大小慕乔公。” |
争奇斗异 | 竞相争斗,标新立异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吟坛才子争奇斗异,各献所长。” |
只争旦夕 | 亦作“只争朝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 | 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今朝宠命来首锡,掌枢衡只争旦夕。” |
争长争短 | 计较细小出入,争竞利害得失。 |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为利图名呵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狼虎竞食。” |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 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朋党之争 | 朋党:指同类人结成的团体。指为自私目的而结合起来的集团间的争斗。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
争强好胜 | 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也作“争强斗胜”、“争强显胜”、“争强要胜”。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任是争强好胜的,偏逢用违所长。” |
争短论长 | 犹争长竞短。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当下一边是落难之际,一边是富厚之家,并不消争短论长,已自一说一中。” |
踊跃争先 | 踊跃:欢欣奋起的样子。积极争着赶在前头,不甘落后。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遇见善事,莫不踊跃争先,毫无小人习气,因而邻邦都以‘大人国’呼之。” |
群芳争艳 | 各种美丽、芳香的花草在比美、斗妍。 | 明·赵弼《青城隐者记》:“时值仲春,群芳竞艳,百卉争妍。” |
逐利争名 | 争要名誉,侵夺贪求财利。 | 金·马钰《满庭芳·叹世》词:“行尸走骨,逐利争名。伤神损气劳形。” |
争长相雄 | 争相为长为雄。 | 清·严复《天演论》:“势如争长相雄。” |
争多竞少 | 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斤斤计较。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开,还是二位伯伯总管在那里,扶持小儿女大了,但凭胡乱分些便罢,决不敢争多竞少。” |
知而不争 | 明知是非而不据理力争。多指不坚持原则。 | 战国·宋·墨翟《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