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底的成语

有关底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底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靡所底止谓没有止境。《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海底捞月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深情底理事情的内里真情与根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内中深情底理,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同“归根结蒂”。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归根结底,还是靠做。”
刨根问底刨出根子追出底细。老舍《老张的哲学》:“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
底死谩生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井底银瓶银瓶:银制汲水器。银瓶掉到井底。比喻前功尽弃。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断;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一竿子捅到底指一步到位。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章:“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骂到了皇帝头上。”
釜底游鱼釜:古时的一种锅。开水锅中尚在游动的鱼。比喻处境非常危险或即将灭亡。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海枯见底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冤沉海底形容所受的冤屈很难得到昭雪。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还图个报仇雪耻,不道这贼原放我不过。我死也罢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知根知底指有较深入的了解。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9回:“惟有第四件最难,必须知根知底之人前去出首;不但出首,还要单上开封府出首去。”
盘根问底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四回:“无如林之洋虽在海外走过几次,诸事并不留心,究竟见闻不广,被小山盘根问底,今日也谈,明日也谈,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磨砻底厉见“磨砻砥砺”。
心里有底心中知道底细或内情而有把握。徐光耀《平原烈火》:“我们一见副政委精神就来了,跟着他,就觉着心里有底,腰里也硬。”
打破砂锅璺到底璺: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比喻追根究底。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端的是谁打了来?打破砂锅璺到底,俺娘将着一分充饥饭,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追根寻底见“追根究底”。沙陆墟《魂断梨园》第二十九回:“若是追根寻底,一定会牵涉到白玉梅身上来。”
追根问底见“追根究底”。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说的毫无漏洞,但老来旺一伙竟非要拧住他追根问底!”
寻根问底见“寻根究底”。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至于内中暧昧情节,谁曾亲眼见来,何必去寻根问底!”
笔底超生犹言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苏雪林《闲话战争 齿患》:“严冷无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从不会有笔底超生的事。”
方底圆盖方底器皿,圆形盖子。比喻事物不相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井底虾蟆即井蛙。
心中没底心里不知道内情或不能预测而没有把握。
追根刨底追究底细。一般指追究事情的原由。浩然《艳阳天》第120章:“我看你不用追根刨底儿了,快去请医生吧。”
搜根问底搜:寻求。指追问其原因和结果。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彩云的大姐,正要问那位叫的,只说得半句,被彩云啐了一口道:‘蠢货!谁要你搜根问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