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音的成语
有关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音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音信杳无 | 没有一点消息。 | 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盼前程音信杳无。” |
笑貌声音 | 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
渺无音讯 | 指毫无消息。 |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新任务》:“太阳下了山,同志们打起灯笼火把,披开一丛丛的荒草搜寻,炮弹还是渺无音讯。” |
水月观音 |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 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
余音绕梁 | 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北鄙之音 |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 《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
音问杳然 | 音问:音信。书信收不到,消息也没有。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是时真宗在魏府,与众臣悬望救兵消息,音问杳然。” |
绕梁之音 |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 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
八音遏密 |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遏:阻止;遏密:指皇帝死后停止演奏音乐。各种乐器停止演奏。指国家元首去世。 | 《尚书 舜曲》:“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
鹿死不择音 |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
五音六律 |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 《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遗音馀韵 | 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 | |
金口玉音 |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 晋·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
咬音咂字 | 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 | 萧乾《栗子·皈依》:“‘所以你这臭丫头就没了魂似地跟了下去,对吗?’老妇人咬音咂字地说。” |
一口同音 | 犹言众口一词。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所以听得周三说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说,以义气为重。” |
音容笑貌 | 音:说话的声音;容:容貌;笑起来的样子;指神态。指人的容貌和笑声。常用作怀念之词。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
亢音高唱 | 亢:喉咙。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 汉 傅毅《舞赋》:“动朱唇,纡清扬,亢音高唱,为乐之方。” |
繁音促节 | 繁:杂;促:急迫,急促。繁密的音调,急促的节奏。 |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卷:“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 |
余音缭绕 |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 |
音稀信杳 | 杳:深远,无影无声。音信一点也得不到。 | 元·无名氏《字字锦》曲:“想杀人也天,盼杀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不误约盟言。” |
弦歌之音 | 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
音容凄断 | 声音凄凉、容貌愁苦到了极点。 | 唐·戴君孚《广异记·阎陟》:“后一日,梦女来别,音容凄断,曰:‘已是前长史女,死殡在城东南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