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景的成语
有关景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景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见景生情 | 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某种联想或感慨,也指随机应变。 | 元 宫天挺《七里滩》第四折:“俺那里水似蓝山如黛,不由我见景生情,睹物伤怀。” |
抚景伤情 | 接触到面前的景物而引起感情上的伤痛。 |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三折:“登高望远,人人怀故国之悲抚景伤情,处处洒穷途之泣。” |
即景生情 | 指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感想。 | 明 郎瑛《七修续稿 诗文 碧沚诗》:“此诗流丽畅逸,而第七句关锁处,即景生情,警拔深契。” |
好景不长 | 景:景况;光景;长:长久。好的境遇不长。 | 浩然《艳阳天》第六章:“可惜好景不长。” |
好景不常 | 美好的光景不能永远存在。多用于对世事变迁的感叹。 | 宋·晁补之《梁州令叠韵》:“好景难常在,过眼韶华如箭。” |
良辰美景 | 良:美好;辰:时辰;时光。良好的时刻;美好的景色。 | 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响和景从 | 见“响答影随”。 | 明·张居正《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吕公墓志铭》:“稽古盛际,同寅协恭,百僚师之,以洽时雍,譬伯与仲,响和景从。” |
桑榆末景 | 同“桑榆暮景”。 | 清·顾炎武《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
餐霞饮景 | 餐食日霞,吞饮日光。指超尘脱俗,修炼成仙。 | 南朝 梁 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夫作道士,皆须知长生之要。尔既未能餐霞饮景,克己求真,徒在世上,无益于体。” |
睹景伤情 | 睹:看到。看到景物触发起伤感之情。 | 明·汤显祖《还魂记·惊梦》:“今日杜丽娘有些饶幸也。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归。” |
风景不殊 | 指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 | 晋 王隐《晋书 王导传》:“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
触景伤情 | 看到眼前景象而引起伤感之情。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司户自此赴任襄阳,一路上鸟啼花落,触景伤情,只是想着盼奴。” |
事过景迁 | 同“事过境迁”。 | 马南邨《燕山夜话·“放下即实地”》:“到了事实完全弄清楚的时候,有些问题又事过景迁了,心里感到十分懊恼。” |
对景挂画 | 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黄昏二字,虽是对景挂画,就只可惜是个俗语。” |
追风摄景 | 见“追风蹑景”。 |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序》:“假令奋翅则能凌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蹑景。” |
触景伤心 | 见“触景伤情”。 | 《吴歌甲集·茅舍萧萧傍竹篱》:“茅舍萧萧傍竹篱,西风惨淡雨霏霏,其时黄菊花初放,触景伤心最惨凄。” |
大杀风景 | 破坏兴致的意思 | 唐·李商隐《杂纂》把“花间喝道”、“月下把火”等列为“杀风景”的事情。 |
对景伤情 | 对景:对着眼前的景物。看见眼前熟悉的景物,因而联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伤感。 | 元 无名氏《集贤宾 逍遥乐》散曲:“我从来眼硬,不由人对景伤情一哭一个放声。” |
景星麟凤 | 犹言景星凤凰。比喻杰出的人才。 | 《元史 同恕传》:“自京还,家居三年,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乡里称为先生而不姓。” |
生情见景 | 景:景物。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某种联想或感慨,也指随机应变。 | 明·无名氏《活拿萧天佑》第三折:“我见他气昂昂威风自逞,雄赳赳施逞些气性,使不着你叫丫丫寻棕见影,你看我两阵前生情见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