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哀的成语

有关哀的成语

有关哀的成语共收录5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妨害;悲痛过分。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哀父母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诗经 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哀鸿遍野哀鸿: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诗经 小雅 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哀声叹气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终日他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哀思如潮哀伤的思绪如同潮涌一般。形容极度悲痛。京剧《平原作战》第五场:“哀思如潮热泪洒,平川有边仇无涯。”
哀哀欲绝悲痛得将要气绝;指异常悲痛。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鸿雁哀鸣哀:悲哀。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于呼哀哉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诗·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荀子·乐论》:“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哀毁瘠立形容因居亲丧悲损其身,瘦瘠如骨骸支立。唐 张鷟《朝野佥载 补辑》:“(崔浑)丁母艰,勺饮不入口,哀毁瘠立。”
於乎哀哉於乎:文言叹词;哉:语助词。用以指死亡或完蛋。《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哀死事生哀:哀痛;事:侍奉。哀恸死者,侍奉生者。西汉 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衔哀致诚衔:含着。胸怀哀痛之情,致真诚之意。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乐极哀来同“乐极则悲”。晋·陶潜《闲情赋》:“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喜怒哀惧喜欢、恼怒、悲哀、恐惧。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凡例》:“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惧。”
乐尽哀生犹言乐极生悲。唐·张鷟《游仙窟》:“有同必异,自昔攸然;乐尽哀生,古来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