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索的成语
有关索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索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敲诈勒索 |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 | 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
倒裳索领 |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 《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
不假思索 | 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 | 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
离群索居 | 索:单独;居:起居;生活。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不加思索 | 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5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
大寒索裘 | 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 | 汉·扬雄《法言·寡见》:“大寒而后索认裘,不亦晚乎?” |
披裘带索 | 形容衣着粗陋。 | 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 |
利利索索 | 干脆利落。 | 萧红《旷野的呼喊》:“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
以索续组 | 用粗绳去连接丝带。比喻后继者的才学远逊前人。 | 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上》:“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
骑驴索句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后用为苦吟的典故。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 |
冥思苦索 | 冥:深沉;苦:尽力地;用心地。冥思:深沉地考虑。深沉而费心地思索。多形容不作实地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而绞尽脑汁地想象问题。 | 明 胡应麟《诗薮 外编二》:“谢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
智尽能索 | 索:竭尽。智能和能力都已用尽。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
干净利索 | 快速彻底,不拖泥带水。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青布棉袍子上罩一件蓝布大褂,干净利索,标致好看。” |
兴致索然 | 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 清·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
犬马齿索 | 齿索:没牙。狗和马老了,牙都掉光了。谦称自己年老体衰。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迫于岁暮,犬马齿索。” |
锐挫气索 | 谓因受挫而气势丧尽。 | 清·魏源《圣武记》第七卷:“任举败没,锐挫气索,晏起偷安,将士不得一见。” |
探渊索珠 | 渊:深潭。深探九重之渊,索求千金之珠。比喻反复推敲文词,务求中肯得宜。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9卷:“恐非发石取玉,探渊索珠之谓也。” |
悉索薄赋 | 见“悉索敝赋”。 | 《淮南子·要略》:“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 |
勒索敲诈 | 勒索:强行索取财物。利用别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权势,以威胁强迫手段向人索取财物。 | 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当时捐税重重,而且还派了许多宦官为专使到全国各地去开矿,勒索敲诈,胡作非为。” |
探奥索隐 | 奥:深奥;隐:秘密。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卷:“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
名缰利索 | 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