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纳的成语

有关纳的成语

有关纳的成语共收录56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去故纳新犹言去旧迎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藏垢纳污垢、污:肮脏的东西;纳:容纳。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纳垢”。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纳履决踵纳:穿;履:鞋;决:破裂;踵:脚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穷困、窘迫。明 程登吉《幼学琼林 贫富》:“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不胜言。”
川泽纳污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养,能包容所有的善恶、毁誉。《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按纳不住按纳: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不想遇着许仙,春心荡漾,按纳不住,一时冒犯天条。”
格格不纳谓难以接受。清·昭槤《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使人读之,胸臆间格格不纳,殊不爽朗。”
半筹不纳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铺胸纳地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表示虔敬与隆重。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
芥纳须弥须弥:传说中的古印度山名。佛教说法,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须弥大山或整个世界。
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纳污含垢纳:接受;垢:污秽。包藏容纳污秽的东西。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养贤纳士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一折:“养贤纳士,修德治民。”
招权纳赂见“招权纳贿”。《元史·朴不花传》:“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招门纳婿招门:招进门。旧时男子家贫,女家无子,招以为婿。老舍《骆驼祥子》:“刘老头儿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