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必的成语

有关必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必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势在必行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0回:“又知此事势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访友去了。”
末大必折谓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9回:“这拜阴寿更是必不可少的。”
分秒必争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要争夺过来。形容做事的时间抓得很紧。柯岩《奇异的书简 船长》:“我们现在要搞四化,分秒必争哩!”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必以情一定尽可能按实情去判决。
川壅必溃壅:堵塞。溃:决口,堤岸崩坏。堵塞河流,会招致决口之害。比喻办事要因势利导,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国语·周语上》:“邵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必操胜券操:持;拿;券:凭证;胜券:指胜利的把握。一定有胜利的把握。西汉 司马迁《史记 田敬仲世家》:“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何必当初表示后悔过去的作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操必胜之券操:掌握;券:凭证。手里掌握必胜的凭证。指十分有把握。春秋·齐·管仲《管子·明法解》:“故明主操必胜之数,以治必用之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族类:同族人;异:不同。不是我们同族的人,跟我们不是一条心。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言多必失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鬼谷子 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二者必居其一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再实之木根必伤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马皇后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再实之根必伤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淮南子 人间训》:“再实之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战必胜,攻必取每次打仗都获胜,每次进攻都攻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二者必取其一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两种方针:放还是收呢?二者必取其一。”
日中必移同“日中则昃”。西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先王之道,乍存乍亡。”
日中必彗彗:晒干。太阳到中午正好晒东西。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六韬 守土》:“日中必彗,操刀必割。”
甘泉必竭甘泉:甜水的泉。竭:尽。甘甜的泉一定会干涸的。比喻有才干的人受累多而往往早衰。亦作“甘井先竭”。《逸周书·周祝解》:“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男大须婚,女大必嫁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男大须婚,女大必嫁,这是人伦大事,五常之礼,何故烦恼?”
剥极必复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陈其美《致黄克强书》:“剥极必复,否极必泰,循环之理,不减毫发。”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后汉书 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必不得已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论语 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盛筵必散比喻无论怎样美好的事物,终必消散。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过盛必衰过:太甚;盛:兴盛。太过兴盛就一定会转向衰弱。宋·辛弃疾《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厥今夷狄,物伙地大,德不足,力有余,过盛必衰,一失其御,必将豪杰并起,四分五裂。”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十九回:“看官们有所未知,从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