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枕的成语

有关枕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枕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高枕无忧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原形容平安无事;不必担忧。后也指思想麻痹;放松警惕。《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疾裘妒枕
枕戈泣血枕着兵器,哭泣见血。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唐·房玄龄《晋书·桓温传》:“枕戈泣血,志在复雠。”
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寝苫枕戈同“寝苫枕干”。明·刘基《春秋明经·考仲子之宫筑王姬之馆于外》:“以大义言之,则公也方当寝苫枕戈之时,而与仇人主婚姻之礼,不亦悖乎!”
寝苫枕块苫:草荐。睡在草荐上,头枕着土块。古时宗法所规定的居父母丧的礼节。《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
饿殍枕藉枕藉:交叠而卧。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2回:“那个庄上不饿殍枕藉。”
枕戈达旦见“枕戈待旦”。清·张廷玉《明史·吴良传》:“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枕岩漱流同“枕石漱流”。南朝·宋·谢灵运《游名山志》:“俗议多云,欢足本在华堂,枕岩漱流者乏于大志,故保其枯槁。余谓不然。”
死伤相枕枕:以头枕物。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唐·陆贽《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冻馁交侵,死伤相枕。”
长枕大衾比喻兄弟友爱。《朱子语类》卷五八:“唐明皇于诸王为长枕大衾,虽甚亲爱,亦是无以限制之,无足观者。”
高枕无事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宋·杨亿《论灵州事宜》:“度令分守边郡,贼迁可以计日成擒,朝廷可以高枕无事矣。”
倒枕捶床倒:翻转;捶:用拳头敲打。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短叹常吁,千声万声,倒枕捶床,到三更四更。”
死相枕藉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明史·李文祥等传赞》:“抗言极论,窜嫡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一枕槐安泛指梦境。也比喻一场空欢喜。元 范康《竹叶舟》第二折:“分明是一枕槐安,怎么的倒做了两下离愁。”
枕山栖谷比喻过隐居生活。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黄琼传》:“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
死伤枕藉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 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扇枕温被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晋书 王延传》:“延事亲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
漱流枕石犹言漱石枕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葄枕图史葄:垫衬。形容陷溺于图书资料之中。《新唐书·李揆传》:“揆病取士不考实,迂学陋生,葄枕图史,且不能自措于词。”
寝苫枕土同“寝苫枕块”。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晋书》:“高宗谅暗者,除服而不言,故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暗三年,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忘啜废枕谓不食不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
被甲枕戈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新五代史 杂传十二 刘词》:“词居暇日,常被甲枕戈而卧。”
枕石漱流旧时指隐居生活。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枕席还师见“枕席过师”。唐·李德裕《赠王茂元司徒制》:“必当樽俎制胜,枕席还师,势如风霆,功在刻漏。”
枕石嗽流见“枕石漱流”。明·唐顺之《送彭通判致仕序》:“故曰去就有二途而仕隐无两道,苟徒枕石嗽流,嘲弄烟月以为旷达,而曰世与我既相违矣,则余又何敢以此望君,且非君所以自待也。”
枕方寝绳枕方石,睡绳床。《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高诱注:“方,榘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杨树达证闻:“寝绳谓织绳为床,人寝其上。”
漱石枕流旧时指隐居生活。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