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贫的成语

有关贫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贫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一贫如洗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元 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贫贱不能移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济寒赈贫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嫌贫爱富嫌:厌恶。嫌弃贫穷的;喜爱富有的。指对人的好恶不以德行;而以贫富为标准。元 关汉卿《斐度还带》:“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俭:节省;奢:奢侈。穷人不学也会节俭,富人不学也会奢侈。指人的思想受环境习惯的影响。唐·马周《请崇节俭及制诸王疏》:“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
贫病交加交:一齐;同时;加:压上。贫困和疾病一齐压在身上。清 曹雪芹《红楼梦》:“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
甘贫乐道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不仰慕之。”
打富济贫打击豪绅、地主,贪官污吏,夺取其财物救济穷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打日本,反汉奸是天经地义啦,他们又打富济贫,这全对他的劲。”
身贫如洗身:自身。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如今梁鸿学成满腹文章,争奈身贫如洗,沿门题笔为生。”
卖富差贫谓对于富人,得钱便予以免除差役;对于穷人,便任意征派劳役。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我只道只有阳世间贪官污吏受财枉法,卖富差贫,岂知阴间也自如此!”
耍贫嘴没完没了地跟人说废话或玩笑话张恨水《夜深沉》第十回:“小五,你干吗和她小孩子耍贫嘴。”
欺贫爱富欺侮贫穷;喜爱富有。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
馈贫之粮广博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者的宝贵的精神食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
清贫如洗指穷得一无所有。清·李心衡《金川琐记·示梦先生》:“清贫如洗,无以为殓,龚为经理其丧,复资助旅费。”
怜贫惜老同情爱护贫穷的、年老的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2回:“难得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们,连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
分贫振穷分财物救助穷困的人。《左传·昭公四年》:“且抚其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
赈贫贷乏救济穷人。《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赤贫如洗赤贫:穷得一无所有。穷得如同被水洗过一样;什么也没有了。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1回:“老人家两个儿子,四个孙子,家里仍然赤贫如洗。”
劫富救贫劫:强取;救:救助。夺取富人的财产,救助穷苦百姓。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天地会和饥民纷纷起义,揭‘官逼民反’……‘劫富救贫’等旗号,攻占城市,诛戮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