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鼓的成语

有关鼓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鼓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重整旗鼓重:重战;整:整顿;整治;旗鼓:古代作战时用来发号令的旌旗和战鼓;用以代表军事力量。比喻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准备再干。也作“重振旗鼓”。宋 克勤《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17卷:“法灯重整枪旗,再装甲胄。”
扬幡擂鼓幡:垂直的长条旗子。舞动着幡,敲打着鼓。形容热热闹闹地大事张扬。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如今是扬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见了。”
大张旗鼓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打退堂鼓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问事完毕。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办公或审理案件结束。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时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向后退缩。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鼓噪而进鼓噪:擂鼓和呐喊。擂鼓呐喊,大张声势地向前冲去。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举,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商羊鼓舞商羊:传说鸟名。商羊飞舞定有大雨。比喻重大变故发生之前的预兆。《孔子家语·辨政》:“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指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文准禅师》:“鼓腹讴歌笑不彻。”
摇唇鼓喙犹言摇唇鼓舌。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鼓舌摇唇同“鼓唇摇舌”。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或助势。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这话须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们旁人只能敲敲边鼓。”
鼓唇弄舌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
鼓乐齐鸣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众起来,鼓乐齐鸣。”
鼓舌扬唇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钟鼓之色见“钟鼓之色”。《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掀风鼓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借着诺蒙坎停战协定的订立和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传闻,掀风鼓浪,挑拨中苏两大民族间的感情。”
陶熔鼓铸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腰鼓兄弟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齐书·沈冲传》:“冲与兄淡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鼓舞欢忻同“欢欣鼓舞”。
楼船箫鼓乘坐楼船,吹箫击鼓。楼船:有楼饰的游船。
闷在鼓里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观天,闷在鼓里,怎么行?”
仆旗息鼓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新唐书·南蛮传》:“会蛮踵来,还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击壤鼓腹原谓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1回:“他听见俺娘说不拘几时要对这话,他如何就慌了。要是我,你两个当面锣、对面鼓的对不是!”
暮鼓朝钟见“暮鼓晨钟”。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卷旗息鼓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清 孙郁《绣帏灯 公讨》:“须等那不贤之妇亲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暂宽一时。”
卧旗息鼓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曰:“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酒。”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个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鼓乐喧天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五代史平话 汉史》:“笙歌聒地,鼓乐喧天。”
羯鼓催花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唐·南卓《羯鼓录》载: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经在内庭击鼓,并且自己做了一曲《春光好》。当时正赶上庭中杏花开放,唐玄宗笑着说:“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
朝锺暮鼓见“朝钟暮鼓”。
朝钟暮鼓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唐 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鼓吻弄舌鼓弄唇舌。《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枭鸟,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脚毛发森竖!”
悬鼓待椎《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因以“悬鼓待椎”喻急不可待。《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鼓噪四起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筛锣擂鼓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翻筋斗,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玩耍。”
打当面鼓比喻有话当面说,不背后议论。罗旋《南国峰烟》:“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摆出来,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同志。”
弦而鼓之弦:琴弦,装上弦;鼓:弹。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旗鼓相望望:向远看。队伍很长,旗帜和战鼓前后相接,威武雄壮。《魏书·苻坚传》:“坚南伐司马昌明,戎卒六七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鼓馁旗靡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略觉鼓馁旗靡处,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则整而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