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危的成语
有关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倒悬之危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 《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
临危授命 |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
转危为安 | 由危险转为平安。危:危险。 | 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 |
危急存亡 | 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乘人之危 | 乘:趁;危:危险;灾难。趁别人有困难时;去要挟、侵害对方。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
去危就安 |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 《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
危机四伏 |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
危而不持 | 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 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整衣危坐 | 危坐: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 |
于安思危 |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 《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
危如累卵 | 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累:堆;卵:蛋。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 |
安危相易 |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 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
危如朝露 | 危险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比喻处境极危险。 | 《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延年益寿乎。” |
褒衣危冠 | 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 | 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兴兴如此。” |
变危为安 | 变危急为平安。 | 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
济困扶危 | 济:接济;扶:扶助。帮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 | 元 王实甫《西厢记》:“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 |
危言覈论 |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 |
治乱扶危 | 治:治理。治理乱世,扶持危局 | |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
救难解危 |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
扶危拯溺 | 溺:落水。扶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 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常州之义笃于友,用之有常,行之可久,扶危拯溺,尔身我手。” |
高而不危 |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 《孝经·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
危言正色 |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 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
力尽神危 | 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3回:“话说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得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替他捶着。” |
危若朝露 | 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容易消失。比喻面临死亡。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
孤履危行 | 谓行为孤高独特。 | 明·李东阳《冰玉斋记》:“若明仲者,雄谈博辩而人不以为狂,志高远虑而人不以为迂,孤履危行而人不以为异。” |
危言高论 | 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 东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初,躬待诏,数危言高论,自恐遭害,著绝命辞。” |
危言逆耳 | 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 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
知安忘危 | 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 | 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
前危后则 |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
履险蹈危 | 谓经历危险。 | 《明史·外国传·日本》:“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来远,所费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