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鹿的成语

有关鹿的成语

有关鹿的成语共收录37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鹿走苏台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东汉 班固《汉书 伍被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覆鹿遗蕉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清·王闿运《桂阳州志序》:“罗平沼成,明社已屋,覆鹿遗蕉,亡猿灾木。”
凿空指鹿凿空:凭空;指鹿:指鹿为马。指凭空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指鹿为马。’”
标枝野鹿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指太古时代。《庄子 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共挽鹿车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秦失其鹿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心头撞鹿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头撞鹿,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
鹿死不择音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即鹿无虞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周易 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群雄逐鹿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小鹿触心头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清·翟灏《通俗编·兽畜》:“为帝迫困于斯,见之汗湿衣襟,若小鹿之触吾心头。”
铤鹿走险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同“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档案》:“诚恐川人骤见兵威,妄思自卫,铤鹿走险,风鹤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