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字的成语

有关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识文断字知晓文字。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字斟句酌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说话、作文章严谨慎重。斟酌:考虑;推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点指画字指在合同文约或供词上按手印签字画押。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指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句栉字比犹言逐字逐句仔细推敲。清·仇兆鳌《<北诗详注>序》:“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
一字连城极言文辞的精妙。《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字挟风霜比喻文笔褒贬森严。
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十字打开比喻说话明白无隐,开门见山。宋·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
一字不落落:丢下。指整篇文章都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背诵。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一字不差一个字也没有更改,与原文雷同。也指一个字也不错。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春香把香盒送与了他,把楚楚吩咐言语一字不差传与老孔。”
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也指简短的书信。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得其片纸只字者,重如拱璧。”
僻字涩句冷僻的字、词和晦涩的文句。清·昭梿《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
只字片言只:一个。指零星的文字和言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只字片言曾蒙激赏。”
一字一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唐 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嚼字咬文嚼:将食物咬烂。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实质。清·张南庄《何曲·序》:“讵能嚼字咬文,又何须之乎者也。”
春山八字八字:指眉毛。形容眉如春山秀美。《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咬音咂字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萧乾《栗子·皈依》:“‘所以你这臭丫头就没了魂似地跟了下去,对吗?’老妇人咬音咂字地说。”
梳文栉字谓训释文字。清·曾国藩《朱慎甫遗书序》:“袭为一种破碎之学,辨物析名,梳文栉字,刺经典一二字,解说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所归。”
一字不爽爽:差错,失误。一个字也不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所责之事,皆系平日私语一字不爽。”
一字兼金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苏、黄遗墨流传至今者,一字兼金。”
咬文啮字见“咬文嚼字”。胡适《<水浒传>考证》:“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一字褒贬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作文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纥字不识识:认识。指人不识字。《通俗编·文学》引《懒真子》:“汝纥字不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