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治的成语

有关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治丝益棼整理蚕丝不找头绪;结果越整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更加复杂。棼:纷乱。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拨乱为治犹拨乱反治。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 谈故一 土鲁番表文》:“皇上拨乱为治,如月恒之无不临。”
分而治之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治谱家传谱:表册;治谱:指记载治理地方方略的书册。指父子兄弟居官都有治绩。《南齐书·傅琰传》:“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左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
治丝而棼谓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语本《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语出《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治乱存亡安定、祸乱、存续、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微》:“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治不忘乱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发生动乱。《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拨乱兴治拨:治理;兴:兴起。平定乱世,进行治理。晋·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为会稽太守,拨乱兴治,立文学,学徒以千数。”
治病救人治疗疾病;挽救病人。比喻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纠正错误缺点。晋 葛洪《神仙传》:“沈羲,吴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
治国齐家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治乱扶危治:治理。治理乱世,扶持危局
厉精求治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新唐书·魏知古等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悼。”
宵旰图治宵衣旰食,勤于政事,设法治理好国家。《明史 罗侨传》:“愿陛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旰图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
百治百效效:效果,功用。形容医术高明,效果很好。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
治兵振旅兵、旅:泛指军队。整训军队,振作士气。《唐饶歌·鼓吹曲十二篇》:“每有戎事,治兵振旅,幸歌臣词以为容。”
治标不治本标:树枝的末梢,指事物的表面或枝节;本:草木的茎或根,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只从表面上、枝节上加以治理,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8章:“伟哥这种药,治标不治本,我劝你还是不试为好。”
历精为治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励精求治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十卷:“擢御史中丞,帝方励精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