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消的成语
有关消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消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香消玉殒 | 香、玉:旧时文人用来指女子;殒:坠落;比喻死亡。 比喻美女夭亡。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
魄散魂消 | 同“魂飞魄散”。 | 元·张鸣善《普天乐·赠妓》:“口儿甜,庞儿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
气消胆夺 | 形容畏惧到极点。 | 《南史·贼臣传·侯景》:“初,景之围台城,援军三十万,兵士望青袍则气消胆夺。” |
家道消乏 | 家道:家境,家庭经济情况。消乏:贫困,空乏。家境贫寒,经济空乏。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那韩文子虽是满腹文章,却当不过家道消乏,在人家处馆,勉强糊口。” |
冰消瓦解 |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 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
云消雾散 | 云雾消失;天气转晴。比喻事情、心情等由隐晦、疑点、转为明朗、通畅。也比喻疑虑、怨气等消除得干干净净。 | 唐 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诏》:“干戈所指,云消雾散。” |
散闷消愁 | 散:排遣。排遣郁闷,解除忧愁 | 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曲:“待去歌楼作乐,散闷消愁,倦游柳陌烟花。” |
黯晦消沉 | 指湮没消失。 | 蒋智由《<中国之武士道>序》:“凡有绝大之战争,往往赖有雄伟之文,淋漓之诗歌,而后其印象日留于国民心目之间。否则,不数年间而黯晦消沉以尽。” |
寒心消志 | 见“寒心销志”。 | 《梁书·武帝纪下》:“联寒心消志,为日久矣,每当食投箸,方眠彻枕,独坐怀忧,愤慨申旦,非为一人,百姓故耳。” |
消声灭迹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消释前嫌 | 消释:消除,解除;嫌:嫌怨,怨恨。消解了过去的仇怨。 | 东汉·班固《汉书·杜钦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
消愁解闷 | 消除忧愁,解除烦闷。 |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云]我不和你撒赖撒痴的,断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断消愁解闷瓮头香。” |
魂消魄丧 | 同“魂飞魄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7回:“那火炮飞将起去,震的天崩地动,岳撼山摇,城中军马,惊得魂消魄丧,不杀自乱。” |
冰消冻解 |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 《朱子全书》卷四:“见得大处分明,这许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冻解,无有痕迹矣。” |
进退消长 | 见“进退消息”。 | 清·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君在乾隆末,与大学士和珅同朝,郁郁不合,故与《诗》《易》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往往发愤慷慨,流连太息,读其书可以悲其志云。” |
雪恨消灾 | 雪:洗除。洗雪仇恨,消除灾祸。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望爷爷与我们雪恨消灾,早进城降邪从正也。” |
消遥自在 | 指逍遥自得。 | 明谢谠《四喜记 亲忆琼英》:“你看那人踏雪寻梅,那人寒江独钓,何等消遥自在。” |
云消雨散 | 比喻一切都成了过去。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卷:“妙舞邀宾,百岁既终,云消雨散,此事自古皆然。” |
魂消魄散 | 魂:灵魂;魄:气魄,精神。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李明见先折了一个,却待也要拨马回走时,被杨志大喝一声,惊得魂消魄散,胆颤心寒,手中那条枪,不知颠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