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否的成语

有关否的成语

有关否的成语共收录32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陟罚臧否赏罚褒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否终复泰谓厄运终结,好运转来。《晋书·庚亮传》:“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
臧否人物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未尝臧否人物。”
无可否认不可能不承认。郭沫若《新文艺的使命》:“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唯唯绸否唯唯: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虚与委蛇,不可置否。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否往泰来见“否2去泰来”。唐·林谔《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否往泰来,圣作惠出。”
赏善罚否见“赏善罚恶”。《隶释·汉平都相蒋君碑》:“赏善罚否,宽猛协中。”
泰极生否泰、否:《周易》卦名,泰吉否凶。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1回:“泰极生否,乐盛成悲,今被妖邪捕获。”
否终斯泰否:坏;泰:好,顺利。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南朝·梁·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泰来否极泰:周易卦名,是好卦。否:周易卦名,是坏卦。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好事来到是由于坏事已至终极,坏事变为好事。亦作“否去泰来”、“否极泰至”、“泰来否往”、“否极泰来”。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转化,泰来犹否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