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伏的成语

有关伏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伏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结缨伏剑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连绵起伏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起伏:高低不平。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孙荪《云赋》:“连绵起伏的云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鸟伏兽穷如飞鸟栖伏,野兽奔走无路。形容势竭力穷,处境困难。《梁书·元帝纪》:“贼景鸟伏兽穷,频击频挫,奸竭诈尽,深沟自固。”
福倚祸伏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潜龙伏虎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明·何文焕《双珠记·西市认母》:“今日里笔生香,冠礼闱,似潜龙伏虎际风云会。”
降龙伏虎比喻有极大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元 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膝行匍伏见“膝行蒲伏”。清·赵执信《海鸥小谱·长句》:“绮罗红粉轻于尘,膝行匍伏擎金樽。”
破奸发伏揭露隐藏的坏人。宋·范仲淹《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徙陇城郡,历比、驾二部外郎,在郡未几,破奸发伏,有神明之号。”
伏龙凤雏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绵延起伏绵延:延续不断的样子。指高低起伏延续不断。朱自清《<燕知草>序》:“加上绵延起伏的群山,错落隐现的胜迹,足够教你流连忘反。”
老骥伏枥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三国 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擿奸发伏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或哀矜折狱,或推诚惠爱,或治身清白,或擿奸发伏,咸为良二千石。”
伏维尚飨古代祭文中的套语,指请享用祭品吧。唐·陈子昂《祭韦府君文》:“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摘奸发伏摘:通“擿”,揭发;发伏:检举;伏:隐藏。揭发检举隐藏的坏人坏事。汉·荀悦《汉纪·宣帝纪》:“真摘奸发伏如神,皆此类也。”
昼伏夜游犹昼伏夜动。《隋书 高祖纪下》:“历阳广陵,窥觎相继,或谋图城邑,或劫剥吏人,昼伏夜游,鼠窃狗盗。”
发擿奸伏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法雄传》:“善政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
蠖屈鼠伏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讨好的样子。宋·孔平仲《续世说·奸佞》:“注至,蠖屈鼠伏,佞词泉涌。”
渊蜎蠖伏亦作“渊涓蠖濩”。刻镂之形。借指华丽的宫殿。明·归有光《明君恭己而成功论》:“渊蜎蠖伏之中,深宫宥密之地,俯仰之间,而抚四海之外,岂其疲智虑于一人之耳目哉?”
水土不伏水土:指地方,引申为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大抵此症,起于饮食失调,兼之水土不伏,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便觉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