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药的成语

有关药的成语

有关药的成语共收录4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苦口之药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无可救药比喻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
换汤不换药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而实际不变。马南邨《燕山夜话 文章长短不拘》:“把一大篇改成几小篇,表面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内容仍旧换汤不换药。”
药到病除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药店龙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唐·李商隐《垂柳》诗:“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
心病还将心药医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明·周楫《西湖二集·吹凤箫女诱东墙》:“真心病还将心药医也。”
药石之言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旧唐书 高季辅传》:“(太宗)特赐钟乳一剂,曰:‘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
卖狗皮膏药比喻说得很动听,实际上在骗人。刘复《<半农杂文>自序》:“再往下说,那就是信口开河,不如到庙会上卖狗皮膏药去!”
对症之药针对病根下的药。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三国志 魏志 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剪须和药须:胡须;和:混和,拌。剪掉胡须拌药。比喻上级体恤下属。《新唐书·李勣传》:“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
灵丹圣药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到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
韩康卖药隐士逃名避世。指卖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韩康传》:“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