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公的成语

有关公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公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假公济私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黄公好谦指人过分谦虚。《尹文子·大道上》:“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
公平合理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毛泽东《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再如过去那样用种种可耻的方法破坏和阻挠谈判的进行,则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殴公骂婆殴:殴打。指泼妇殴打辱骂公婆。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9回:“偏他至不贤惠,殴公骂婆,打邻毁舍,降汉子,比凡人不同。”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公买公卖公平合理地买卖。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7回:“大人做道员时,驿上草料豆子,公买公卖,丝毫不亏累民户。”
秉公无私秉:掌握,主持。指做事公道不搀杂私念。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73回:“以明天地鬼神,秉公无私,但有报应轻重远近之别耳。”
木公金母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宋·张元干《瑞鹤仙·寿》词:“对木公金母,子孙三世,妇姑为寿满酌。”
游闲公子指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史记·货殖列传》:“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廉洁奉公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指人不贪污;不受贿;一心为公。孙力《都市风流》第12章:“你廉洁奉公,不就是个大公务员吗?”
贿赂公行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公行:公开做。指公开行贿受赂。《陈书 皇后传 后主张贵妃》:“内外勾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凭你世间稀奇作怪的东西,有了钱,那一件做不出来。”
高阳公子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高阳公子休闲过,不比寻常卖酒家。”
公规密谏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一秉至公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汉 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执法不公拒绝公正,在实施法律中的不公正。
忧公无私忧:愁苦,忧虑。忧虑国家公事,不考虑个人私事。三国·魏·桓范《世要论·臣不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
自有公论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
枵腹从公饿着肚子办公事。形容一心为公;勤奋工作。枵:空虚;从公:从事公务。清 李宝嘉《活地狱》:“要想他们毁家纾难,枵腹从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个。”
正直公平公正不偏,处事公道。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我平日所行正直公平,所断之事并无冤枉。”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指修德属个人,不得兼代。《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烧香可是神佛儿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儿洗面儿各人儿光’,你不要,可行不得。”
王孙公子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晋 葛洪《抱朴子 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绮纨之间。”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奉公克己谓严以律己,一心为公。《东观汉记·周泽传》:“[泽]为渑池令,奉公克己。”
白衣公卿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一 散序进士》:“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翩翩公子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张公吃酒李公颠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宋 李棨《北里志 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公道自在人心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金母木公金:五行之一,西方属金;木:五行之一,东方属木。指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比喻年高有才德的人。清·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所云意马心猿,金母木公《西游记》中作‘金公’、‘木母’,比喻孙悟空和猪八戒。”
抱冰公事公事:公务。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宋 陶穀《清异录 官志》:“当其役者曰:‘又管抱冰公事也。’”
文章钜公见“文章巨公”。
货贿公行同“贿赂公行”。《魏书·刑罚志》:“天平后,迁移草创,百司多不奉法,货贿公行。”
一秉大公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明·张居正《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仆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公耳忘私见“公尔忘私”。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未了公案公案:案件,问题。没有解决的案件或事情。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僧问:‘如何是先师未了底公案?’师便打曰:‘视祢不了,殃及儿孙。’”
大动公惯形容公众愤然而出,主持正义。
徇公忘己徇:献出生命。为国家公众献身,弃私利于不顾。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夺范纯仁谥忠宣议》:“直欲戒后世乱臣贼子之迷罔,徇公忘己,为国惜贤。”
大公至正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获隽公车汉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指入京应试的人。“获隽公车”《红楼梦》第一○三回:“学生自蒙慨赠到都,托庇获隽公车。受任贵乡,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飘举仙境。”
苞苴公行苞苴:蒲包,指馈赠的礼物;公行:公开。公开用金钱、财物贿赂别人。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苞苴行与?谗夫兴与?”
公明正大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清·陈确《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则岂直如此而已。”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姑公:婆婆,公公。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释名·释首饰》:“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托公报私借公事报私怨。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出公忘私出于公心忘掉私情。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尽扫刮同异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称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公道大明公道:公正的原则或道理。公正的道理得到显扬,正义得到伸张。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郡中缙绅、耆老、邻里,公书公呈,一齐并进,公道大明。”
振缨公朝振缨:弹冠,出仕。指入朝做官。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
一国三公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奖拔公心奖:劝勉,夸奖;拔:选拔,提升。奖励和提拔出于公心。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封州甘为文至精,奖拔公心,亦类数公。”
奉公正己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魏书 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梦见周公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