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辱的成语

有关辱的成语

有关辱的成语共收录53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降志辱身降:压抑;减损。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荣辱得失荣耀和耻辱,得到和失去。明·洪应明《菜根谭》:“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宠辱皆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忍辱含垢忍、含:忍受。忍受耻辱。汉 班昭《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死生荣辱指死亡,生存,荣耀,耻辱。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论威》:“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蒲鞭示辱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
进退荣辱谓仕途的迁升或降职,荣耀或耻辱。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虽鵩鸟集于前,枯柳生于肘,不能动其心也;而况进退荣辱之累耶?”
知止不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宁死不辱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榆次之辱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史记 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主辱臣死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奇耻大辱奇:罕见的。极大的耻辱;罕见的耻辱。清 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辱身败名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知白守辱知白:明辨是非。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暧昧。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辱门败户指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差异辱。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样人家,着他辱门败户。”
盛衰荣辱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明·方孝孺《文会疏》:“虽盛衰荣辱,所遇难齐,而道德文章,俱垂不朽。”
含羞忍辱含:包容;辱:耻辱。形容忍受羞耻侮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且含羞忍辱,待报仇之后,死亦未迟。”
知荣守辱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包羞忍辱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气量。明·王廷讷《狮吼记》:“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