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过的成语

有关过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过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擦肩而过擦:挨。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神经过敏①症状名。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异常锐敏,神经衰弱患者大都有这种症状。②泛指多疑,好大惊小怪。鲁迅《集外集·关于<关于红笑>》:“倘仅有彼此神似之处,我以为那是因为同一厚书的译本,并不足异的,正不必如此神经过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
得过且过得:能够;且:姑且。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面红过耳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泥塑的泥菩萨在水中会被浸坏。比喻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顾不上帮助别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哥哥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送回去也好。”
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操之过急操:做;过:过分 。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过于急躁。东汉 班固《汉书 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过意不去心里感到不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那妇人顿羹顿饭,欢天喜地伏侍武松,武松倒过意不去。”
理过其辞过:超过。说理过甚而文采不足。南朝·梁·钟嵘《诗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过河拆桥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雨过天青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明 谢肇淛《文海披沙记》:“陶器,紫窑最古,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过桥拆桥见“过河拆桥”。《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但是现在的人总是过桥拆桥,转过脸就不认得人的。等到你有事去请教他,他又跳到架子上去了。”
百代过客指时间永远流逝。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明者,百代之过客也。”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的少壮马;喻指太阳;过隙:经过缝隙。白色的骏马飞快地驰过缝隙。现指日影在缝隙前一扫而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青过于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宋 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事不过三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操之过激指处事过于激烈。文公直《辛亥革命运动中这新军》:“鄂督瑞澄操之过激,捕杀民党无虚日。”
云烟过眼比喻事物转眼即逝。宋 戴复古《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雁过留声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水牛过河指出露头角,出头露面。
言过其实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挢枉过正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往过其正矣。”
泥菩萨过江表示连自己也保不住,更谈不上帮助别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哥哥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送回去也好。”
冲州过府见“冲州撞府”。《天花雨》第二回:“夫妻一世,冲州过府,在江湖上赶营生。”
老鼠过街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亦作“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如风过耳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有过之无不及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老话头:不怕官,只怕管。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只得要将铜钱银子出去打点。”
朝过夕改形容改正错误快。东汉 班固《汉书 翟方进传》:“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
矫枉过直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同“矫枉过正”。汉 袁康《越绝书 篇叙外传记》:“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
过屠大嚼见“过屠门而大嚼”。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然则居东南而谭富强,其犹过屠大嚼。”
飘风过耳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任你说得舌敝唇穿,也只当做飘风过耳。”
英雄难过美人关指英雄人物往往因迷恋女色而失去斗志,身败名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第一是要考一考自己,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倒要看看自己闯不闯得过这一关?”
列功覆过罗列功绩,掩盖过错。东汉 班固《汉书 陈汤传》:“言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过则优于齐桓、贰师。”
刀过竹解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
三过家门而不入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陶铸《崇高的理想》:“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补过拾遗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汉书 汲黯传》:“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容头过身只要头容得下,身子就过得去。比喻得过且过。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西羌传 东号子麻奴》:“今三郡未复,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
救过不给犹救过不赡。《秦并六国平话》下卷:“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
大人不记小人过指地位高对地位低的过错加以原谅。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3回:“你不必如此。大人不记小人过,饶恕你便了。”
鳃鳃过虑鳃鳃:恐惧的样子。形容过于忧虑和恐惧的样子。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故虽地广兵强,鳃鳃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轧己也。”
过庭之训用以指父亲的教诲。晋 袁宏《后汉纪 安帝纪上》:“苌少长藩国,内无过庭之训,外无师傅之道,血气方刚。”
才过屈宋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道出羲黄,才过屈宋,空有名垂古。”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
饰非掩过同“饰非文过”。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我虽然也被谥为‘土匪’之一,却并不想为老前辈们饰非掩过。”
过为已甚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头。做得太过分。《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自新改过自新:自己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尽忠拂过拂:通“弼”,纠正,辅佐。竭尽忠心帮助上级改正错误。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异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事过景迁同“事过境迁”。马南邨《燕山夜话·“放下即实地”》:“到了事实完全弄清楚的时候,有些问题又事过景迁了,心里感到十分懊恼。”
救过补阙阙:同“缺”,不足,缺点。挽救过错,弥补不足。《晋书·潘岳传》:“故箴规之兴,将以救过补阙,然犹依违讽喻,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
错过时机丧失机会。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7章:“打一下吧!不要错过机会!”
操之过切指处事过于急切。闻一多《论文艺的民主问题》:“我个人看来,目前的民主运动的确战斗性不够,也许有些老辈人认为操之过切,反而不好。”
谈过其实犹言言过其实。唐·卢照邻《五悲·悲今日》:“尝谓谈过其实,辨而非真。”
耻言人过以议论别人的过错为可耻。唐李华《御史中丞壁记》:“汉文好黄老,而公卿耻言人过。举盛德则仪形着矣,焉用察察缺缺以恟生人哉!”
使愚使过使:用;愚:笨。用人所短,为己服务。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以发挥他的长处。宋 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一表》:“前春延安之战,大挫国威,朝廷有使愚使过之议,遂及于臣。”
过隙白驹隙:空隙;白驹:原指白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光像骏马一样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言之过甚话说得太过头了。茅盾《追求》四:“自然外边人是言之过甚。但是,空穴来风,仲翁,你也是太登多了。以后总得注意。”
过盛必衰过:太甚;盛:兴盛。太过兴盛就一定会转向衰弱。宋·辛弃疾《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厥今夷狄,物伙地大,德不足,力有余,过盛必衰,一失其御,必将豪杰并起,四分五裂。”
以功覆过用功劳来弥补过错。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朱据传》:“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举清厉浊,足以沮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