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济的成语

有关济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假公济私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材优干济指才能优异,有干练的办事能力。《清史稿 高宗纪五》:“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
恩荣并济恩荣:恩惠荣宠。济:调济。恩惠与荣耀两种手段一起施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济弱锄强济:帮助。锄:铲除。帮助弱者,铲除强暴。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8回:“这不平之气,个个有的,若没个济弱锄强的手段,也只干着恼一番。”
经济之才指治国安民的才能。唐 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济寒赈贫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文章经济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5回:“世兄是锦衣玉衾,无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
匡国济时匡正国家,挽救时局。《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匡国济时,除凶拨乱。”唐·李翱《卓异记·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龄初与杜如晦为友,属隋室丧乱,未尝不慨然相顾,有匡国济时之心。”
济济一堂济济:人多的样子;堂:大厅。形容很多的人汇聚在一起。清 归庄《静观楼讲义序》:“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言,洋洋盈耳。”
衣冠济济济济:美好貌。形容服饰华丽。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2出:“自来不识恁底,平日我衣冠济济。”
打富济贫打击豪绅、地主,贪官污吏,夺取其财物救济穷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打日本,反汉奸是天经地义啦,他们又打富济贫,这全对他的劲。”
凤毛济美旧时比喻父亲做官,儿子能继承父业。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你不听见说他们世兄即日也要保道台?真正是凤毛济美,可钦,可敬!”
缓不济急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来一万银子。”
济河焚舟济:渡过;焚:烧。渡过河就把渡船烧了。形容断绝退路;准备决一死战。左丘明《左传 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济济跄跄济济:庄严恭敬的样子;跄跄:走路符合礼节。形容人多而容止有节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朝庭之美,济济跄跄。”
普济众生同“普度众生”。唐·法琳《辨正论》:“妻曰:‘我本佛家女,为我做佛事。’应即往精舍中,见竺昙镜,镜曰:‘普济众生,但君当一心受持耳。”
济困扶危济:接济;扶:扶助。帮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元 王实甫《西厢记》:“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
衣冠济楚冠:帽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衣冠济楚庞儿俊,可知道引动俺莺莺。”
同敝相济犹同恶相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同敝相济,故其有繁,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
同心协济见“同心共济”。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故仁宗皇帝时,虽有西夏元吴之叛,而晏然若无事者,以韩琦、范仲淹同心协济也。”
饔飧不济同“饔飧不继”。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一回:“今既饔飧不济,我这里有白银十两,暂且拿去使用。”
补天济世修补苍天,挽回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