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无的成语

有关无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无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变幻无常变幻:不规则的变化;常:常规。事物经常变化;没有一定规律。又作“变化无常”。明 蔡羽《辽阳海神传》:“气候悉如江南二三月,琪花宝树,仙音法曲,变幻无常,耳目应接不暇。”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他现在是身无分文,靠那好心肠的女店主借钱度日。”
音信杳无没有一点消息。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盼前程音信杳无。”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法眼宗 西余体柔禅师》:“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束手无策策:办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宋 王柏《鲁斋集》:“士大夫念虑不及此,一旦事变之来,莫不束手无策。”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语出《孟子 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诛求无度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旧唐书·于頔传》:“擅兴全师,僭为正乐,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
荒淫无耻荒淫:贪酒好色。生活糜烂;不知羞耻。徐迟《狂欢之夜》:“在这座最庄严的城中,却有着一群荒淫无耻的,丑态百出的,伤天害理的,穷凶极恶的衣冠禽兽。”
挥霍无度任意花钱没有节制。挥霍;亦作“挥攉”。摇手称挥;反手称攉。引申为任意花钱。度:限度。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2回:“因为儿子豹英一向挥霍无度,不敢交与他。”
算无遗策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晋书 桓玄传》:“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
有去无回只有出去的,没有回来的。柯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言而无信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寿元无量寿元:寿命;无量:没有限度。祝人长寿的颂辞。元·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爇龙涎一炷透苍穹,祝吾生寿元无量。”
空口无凭凭:凭证。只是嘴说;没有凭证。指不足为据。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空口无凭的话,门生也不敢朝着老师来说。”
万无一失指绝对不会出差错。万:形容很多;失:差错。汉 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无稽之谈稽:音机;查考;谈:话语;传言。没有根据的说法。宋 郑樵《通志 总序》:“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非迁作《史记》,厕于秦、项,此则无稽之谈也。”
无穷无尽穷、尽:完。没有尽头;没有限度。宋 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一览无余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寥寥无几寥:稀少;很少;无几:没有几个。形容非常稀少;没有几个。明 胡应麟《诗薮 内篇》:“建安以后,五言日盛,晋宋齐间,七言歌行寥寥无几。”
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无关紧要或不很重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因此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
无声无息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昏聩无能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荡然无余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逐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烬,湘囊綖柣,荡然无余。”
无所用心用心:动脑筋。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无微不至微:细微;至: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宋 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无恶不作恶:坏事。没有哪样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
兵无斗志士兵缺乏作战的决心和勇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且说曼伯杀入左军,陈兵原无斗志,即时奔散,反将周兵冲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38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既来至此,焉有怯进之理?”
高枕无忧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原形容平安无事;不必担忧。后也指思想麻痹;放松警惕。《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无所作为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独一无二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宋 延寿《宗镜录》第31卷:“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荒无人烟形容偏僻荒凉;没有人家。人烟:住户。穆欣《南线巡回 解放西昌之战》:“部队指战员忍饥受寒,翻越高达四千二百米荒无人烟的大山。”
无病呻吟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宋 辛弃疾《临江仙》词:“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贵贱无二对高贵和卑贱的人态度一样。周·吕尚《金匮》:“敬遇宾客,贵贱无二。”
不识之无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无精打采打:打消;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小红待要过去,又不敢过去,只得悄悄向潇湘馆,取了喷壶而回;无精打采,自向房内躺着。”
荡然无存。原有的物体像被洗涮掉一样完全不复存在。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毁坏或失去。唐 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无可争辩没有什么可争辨的。表示确实无疑。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当安所立。尤无可置辩矣。”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其:敌方;意:意料。乘敌方没有防备突然攻击,行动出乎对方意外。春秋·齐·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口说无凭单凭口说,不足为据。元 乔吉《扬州梦》第四折:“咱两个口说无凭。”
别无选择没有别的选择余地。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对那些企图投敌的巴彦,只能采取无情斗争的对策!”
无可厚非厚:重;非:否定。没有什么可过分指责或批评的;指事情有一定的道理或原因。《汉书 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无孔不入孔:小洞。有空子就钻。比喻利用一切机会去活动。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5回:“况且上海办捐的人,钻头觅缝,无孔不入,设或耽搁下来,被人家弄了进去,岂不是悔之不及。”
有意无意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的。存心与不经意。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无拘无束拘:限制;束:约束。没有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无可救药比喻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
天衣无缝天上神仙的衣服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五代 前蜀 牛峤《灵怪录 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空洞无物空虚;没有什么内容。形容言谈、文章等极其空泛;没有什么内容。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无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所向无敌没有能敌得住的对手。指谁也抵挡不住。多形容军威极壮;锐不可当。三国 蜀 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完美无缺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完美:完整;完善。清 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平白无故平白:凭空;故:缘故;原因。没有道理;没有原因。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
无独有偶独:一个。偶:一对。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清 壮者《扫迷帚》:“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无独有偶。”
无所事事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明 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
无遮大会无遮:没有遮拦,指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平等看待。佛家语,原指布施僧俗的大会。后也用作其它的泛称。《梁书·武帝本纪》:“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杂乱无章杂乱:多而乱;无章:没有条理。混乱而没有条理。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