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喜的成语
有关喜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喜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沾沾自喜 | 沾沾:轻浮的;自鸣得意的样子。形容自满得意的样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
诚欢诚喜 | 诚:真是,的确。形容非常欢喜。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诚欢诚喜,无所恨也。” |
喜出望外 | 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 宋 苏轼《与李之仪》:“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
红白喜事 | 红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红色;又叫喜丧。白:丧葬事用白色。泛称婚丧之事。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杂话 红白盛事》:“苏杭之间,每乎婚丧喜庆为红白事,其来久矣。” |
欢欢喜喜 | 指十分高兴与愉悦。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并不争论,欢欢喜喜地道:‘恁地,便不枉了人。’” |
报喜不报忧 | 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际上是说假话 | 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报忧了,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 |
乔迁之喜 | 乔:乔木;枝干高大的树木;乔迁:指鸟儿飞离幽谷;迁移到高大的树木上去。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原指鸟类从山谷里飞出落在乔木上。 | 《诗经 小雅 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惊喜若狂 | 若:好像;狂:发狂。既惊且喜;神态失常;像发了狂似的。形容惊喜到了极点。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
喜怒无常 | 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 | 《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
欣喜雀跃 | 雀跃:鸟雀跳跃。喜悦得像鸟雀跳跃似的。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宋江闻报,把那忧国家,哭兄弟的病证,退了九分九厘,欣喜雀跃,同众将拔寨都起。” |
悲喜交加 | 交加:聚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且说胡小记与艾虎认着表亲,悲喜交加。” |
喜眉笑脸 | 指人十分高兴。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42回:“村里的人,听说把抓去的人救回来了,一个个喜眉笑脸,跑来村口迎接。” |
双喜临门 | 谓两年喜事一齐到来。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7回:“你屋里恭喜了,大相公也喜了。一天生的,真正双喜临门。” |
半瞋半喜 | 瞋:通“嗔”,生气。形容欢喜中又带责备。 | 《动摇》:“方太太的回答是半瞋半喜的一笑。” |
喜见乐闻 | 闻:听。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 茅盾《夜读偶记》:“就其形式来说是群众性的(为人民大众所喜见乐闻的)。” |
喜溢眉梢 | 形容人很快乐的精神。 | |
喜笑盈腮 | 盈:充满;腮:面颊。高兴的笑容满面。 |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这场灾,一时间命运衰,早则解放愁怀,喜笑盈腮。” |
惊喜交加 | 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惊又喜。 | 金 董解元《西厢记》卷四:“生闻之,惊喜交集。” |
宜喜宜嗔 | 见“宜嗔宜喜”。 | 明·冯梦龙《挂枝儿·爱》:“爱你打我的手势儿娇,还爱你宜喜宜嗔也,嗔我时越觉得好。” |
喜怒哀惧 | 喜欢、恼怒、悲哀、恐惧。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凡例》:“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惧。” |
喜则气缓 | 气缓:心气舒缓或和达。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和达,气机通利。 |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
转嗔为喜 | 由生气转为喜欢。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徐大军机一看,数目却比别的门生不同,因此方转嗔为喜,解释前嫌。” |
悲喜兼集 |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唐·唐晅《手记》:“千里一遇,悲喜兼集。” |
喜见于色 | 同“喜形于色”。 | 《北史·尔朱荣传》:“与葛荣众寡非敌。葛荣闻之,喜见于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