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食的成语

有关食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食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食不充口见“食不餬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饥不择食饿急了就顾不上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选择。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丹霞天然禅师》:“又一日访庞居士,至门首相见。师乃问:‘居士在否?’士曰:‘饥不择食’。”
民以食为天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东汉 班固《汉书 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食甘寝安见“食甘寝宁”。《北史·恩幸传·赵默》:“及诉将获罪,默因构成以诛之,然后食甘寝安,志于职事。”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条件。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蚕食鲸吞食:吃;吞:整个儿咽下去。像蚕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来;或像鲸鱼吃食一样大口大口吞。比喻强国用逐步侵占或一举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国领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
井渫莫食见“井渫不食”。汉·王粲《登楼赋》:“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虎不食儿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食玉炊桂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推食解衣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昌亭旅食寄食南昌长亭处,借指寄人篱下。唐 王勃《白下驿饯别唐少府》诗:“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寝食不安睡觉、吃饭都不得安宁。《敦煌变文集 叶净能诗》:“皇帝自此之后,日夜思慕,寝食不安。”
暖衣饱食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先秦 墨翟《墨子 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鲸吞蚕食像鲸鱼吞食一口吞下,像蚕吃桑叶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种手段侵吞。清 王韬《英宜保土》:“若土耳机三土一旦为俄所鲸吞蚕食,则地兼三海,拓疆万里。”
不食之地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龙口夺食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易:换;并日:两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谁外出就换上,两天吃一天的饭。形容非常贫穷。西汉·戴圣《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生众食寡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食方于前同“食前方丈”。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狼飡虎食同“狼餐虎咽”。
食而不化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六》:“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
饮冰食蘖谓生活清苦,为人清白。亦作“饮冰茹檗”。语出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狗鼠不食汝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饥不遑食同“饥不暇食”。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虽有糇粮,饥不遑食。”
去食存信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耳食之谈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衣食所安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布衣疏食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
食之无味,弃之不甘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这一种杂志,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也。”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焚枯食淡烤干鱼,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清·钱谦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焚枯食淡,斋厨萧然。”
不食周粟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恶衣粝食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宋·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
鹑居鷇食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象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庄子·天地》:“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
二旬九食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食不求甘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饱食思淫欲饱:吃足;食:吃;淫:邪恶。指生活安逸,容易起淫念。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35回:“锦衣玉食,合着了俗语饱食思淫欲这句了。”
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五代 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压、吞并。元 胡天游《闻李帅逐寇复州治》:“惜哉士卒多苦暴,弱肉强食鸱鸮同。”
恶衣蔬食同“恶衣菲食”。晋·葛洪《神仙传·孔元方》:“元方仁慈,恶衣蔬食。”
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嗟来之食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蚕:养蚕。不种田却有饭吃,不养蚕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汉·桓宽《盐铁论·相刺》:“而无益于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食不充饥犹言食不果腹。南朝·宋·刘彧《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之姆你之手。”
望屋而食谓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汉·贾谊《新书·过秦》:“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衣丰食足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明·杨柔胜《玉环记·玉箫叹怀》:“谁似你衣丰食足口头肥。”
鲜衣美食鲜:有光彩的。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德称此时虽然借寓僧房,图书满案,鲜衣美食,已不似在先了。”
衣食税租指居官食禄。同“衣租食税”。《汉书 诸侯王表》:“武(武帝)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践土食毛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等植物。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衣食之谋谋:计谋。维持生活的办法。宋·陆游《谢参政启》:“比坐啼号之迫,浪为衣食之谋。投檄无缘,强颜可笑。”
鼎食鸣钟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将期乎鼎食鸣钟,宁虞往吝。”
率兽食人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食饥息劳谓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战国·宋·墨翟《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文子弟兄慈孝。”
吐食握发同“吐哺握发”。晋·葛洪《抱朴子·交际》:“虽笔不集札,菽麦不辨,为之倒屣,吐食握发。”
攻苦食啖见“攻苦食淡”。《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