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路的成语
有关路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路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法眼宗 西余体柔禅师》:“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穷家富路 | 指居家应节俭,出门则要多带盘缠,免遭困窘。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3回:“再者银子虽多,贤弟只管拿去。俗语说得好:‘穷家富路。’” |
车到山前必有路 | 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 | 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
筚路褴褛 | 形容开创新事业的艰难。 | 应修人《上海通信图书馆与读书自由》:“我们筚路褴褛,孤军苦战,非为金钱,非为名誉,不厌不倦,但求心之所安。” |
末路穷途 | 穷途:处境困窘。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 《吴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
安宅正路 | 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 《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萧郎陌路 | 萧郎:旧时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陌路:过路人。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 | 唐·崔郊《赠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道路侧目 | 侧目:侧目而视。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暴虐。 | 《元史·阿鲁诨萨理传》:“所在囹圄皆满,道路侧目,无敢言者。” |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明·洪楩《杨温拦路虎传》:“今见将军,乃是我恩人,却在此被劫,自当效力相助!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
来踪去路 | 见“来踪去迹”。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 |
一路顺风 | 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 清 俞万春《荡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陈两处亦无动静,一路顺风无些毫打叉之事。” |
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
死路一条 | 无路可走,比喻没有前途。 | 欧阳山《苦斗》:“那是死路一条。咱们见不上面了。” |
路断人稀 | 路被隔断,行人稀少。形容某种灾害严重,以致路无行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一向恁么去,路绝人稀。” |
路不拾遗 |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 汉 贾谊《新书 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
急不择路 | 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鸿渐》:“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 |
路柳墙花 | 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也指妓女。 | 元 王晔《水仙子 答》曲:“从来道水性难拿,从他赸过,由他演撒,终只是个路柳墙花。” |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 |
方骖并路 | 犹并驾齐驱。 | 《宋书·王景文传论》:“与袁粲群公方骖并路,倾覆之灾,庶几可免。” |
荜路蓝蒌 | 筚路:柴车。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 西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荜路蓝蒌,以处草莽。” |
走身无路 | 无路可走。比喻身陷绝境。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公子道:‘今走身无路,只得所天命,早晚是死,不得见你了。’” |
波路壮阔 | 波路:波涛。比喻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同“波澜壮阔”。 | 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
道路藉藉 | 藉藉:杂乱众多的样子。形容社会上纷纷互相传告。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5回:“执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窥,而道路藉藉,或谓执事者将循政府之意,而从事于武力解决。” |
相逢狭路 | 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遇。比喻仇人相遇,互不兼容。亦作“狭路相逢”。 | 《古乐府·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
仙尘路隔 | 尘:尘世。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比喻亲友被隔绝,无法相会。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仙尘路隔,不能相依。” |
广开贤路 | 贤:有才德的人。指从多方开辟招纳贤才的路径。 |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圣天子思求良辅,下弓旌广开贤路。” |
扬镳分路 | 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分路而行。指独树一帜,各行其是。 | 《隋书·高祖记》:“已诏使人,所在赈恤,扬镳分路,将遍四海,必令为朕耳目。” |
云泥殊路 |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悬殊。 | 北魏·荀济《赠阴梁州》:“云泥已殊路。” |
世路荣枯 | 世路:世间人事的经历;荣枯:兴盛和衰败。世间人事的兴盛和衰败。 | 唐·刘禹锡《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诗:“从君勇断抛名后,世路荣枯见几回?” |
走投没路 | 没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你如今走投没路。我和你去李家叔叔讨口饭儿吃咱。” |
仙凡路隔 | 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比喻亲友被隔绝,无法相会。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揉着眼睛,细想昨夜又不曾梦见,可是‘仙凡路隔’了。” |
路绝人稀 | 道路阻绝,人烟稀少。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眼见的路绝人稀,不由俺唬的魄散魂飞。” |
熟门熟路 | 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王孝廉是熟门熟路,管门的一向认得,立时请进,并不阻挡。” |
幽明异路 | 幽明:阴间和阳间。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道路。 | 唐·朱庆余《冥音录》:“幽明异路,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 |
冤家路狭 | 见“冤家路窄”。 | 《花城》1981年第1期:“啊!她不就是……天哪!这真是冤家路狭啊!” |
叩阍无路 | 叩:敲。阍:宫门。无法敲到宫廷的门。形容百姓无处伸冤。亦作“叩阍无计”、“叩天无路”。 | 《明史·翟凤翀传》:“大臣造膝无从,小臣叩阍无路。” |
墙花路草 | 见“墙花路柳”。 | 明·徐复祚《红梨记·诗要》:“非执拗,那壁厢是墙花路草,怎比得日边红杏倚云高?”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如本是柔枝嫩条,休比做墙花路草。” |
荜路蓝缕 | 蓝缕: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 宋·司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嗟嗟若敖、蚡冒,荜路蓝缕空辛勤。” |
怨声盈路 | 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 | 《魏书·高肇传》:“肇既当衡轴,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好改先朝旧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黜勋人。由是怨声盈路矣。” |
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 逢:遭逢,遇见;迭:一层加上一层。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
青云得路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元·施君美《幽闺记·兄妹筹资》:“一跃过龙门,当此青云得路。” |
叩天无路 | 叩:敲;阍:宫门;叩阍:鸣冤。指没办法申诉冤屈。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二回:“生员自小女被恶侯抢劫,叩天无路,逢人哭诉。” |
山遥路远 | 形容路途遥远。 |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遥路远。” |
道路指目 | 指目:手指而目视。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 | 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
广开才路 | 指让有才干的人广泛得到任用。 | |
行不由西州路 | 行:走路;西州:城名,在今南京。指怀念故人,悲悼亡友。 | 《晋书·谢安传》:“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
墙花路柳 | 喻娼妓。 | 明·高明《二郎神·秋怀》套曲:“风流。恩情怎比,墙花路柳?记待月西厢,和你携素手。” |
无路可走 | 处于极限,到达不可能逾越之处。 | |
山不转路转 | 比喻世界渺小,这里不遇那里遇。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14章:“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 枉:白白地,冤枉。一辈子给人让路,也不会多走一百步冤枉路。比喻对人谦让不会有什么损失。 | 《新唐书·朱敬则传》:“敬则兄仁轨……尝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