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辨的成语

有关辨的成语

有关辨的成语共收录32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鉴貌辨色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饮水辨源见“饮水知源”。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不辨菽麦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见貌辨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那鸨儿是老积年,见貌辨色,见秦重恁般装束。”
学问思辨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析辨诡词见“析辩诡辞”。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食辨劳薪形容见识卓越。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先辨淄渑淄渑:山东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事先辨别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极必反其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真伪难辨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不辨龙蛇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辨日炎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列子 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