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共的成语

有关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雅俗共赏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和平共处彼此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茅盾《新疆风土杂忆》:“故牵强附会,合佛道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处。”
同甘共苦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车轨共文文;文字。车轨统一,文字一致。比喻统一一致。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人所共知人人都知道。宋 朱熹《封建》:“百于古今之变,利害之实,人所共知而易见者,亦复乖戾如此。”
同源共流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东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大龢。”
牛骥共牢骥:好马。牛跟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共处。《晋书 张载传》:“及其无事也,则牛骥共牢,利钝齐列,而无长涂犀革以决之,此离朱与瞽者同眼之说也。”
休戚与共彼此有福有祸都共同承受。休:福;欢乐;戚:忧愁。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明 瞿共美《天南逸史》:“臣与皇上患难相随,休戚与共,愿自不同于诸臣,一切大政自得与闻。”
同文共轨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同患难共生死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八节:“罗马虽属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将有所为。”
生死与共同生共死;相依为命。形容彼此情谊深重。《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共挽鹿车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同生死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通共有无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分甘共苦同享幸福,分担艰苦。晋 王隐《晋书 应詹传》:“詹与分甘共苦,情若弟兄。”
众所共知众:很多人。大家普遍知道的。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同舟共命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二回:“占光又催着道:‘我们此刻,统共一十四个人,真正同舟共命,务求大家想个法子,脱了干系才好。’”
甘苦与共甘苦:欢乐和痛苦;与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欢乐与幸福,共同承担痛苦与磨难。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众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
众目共视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言一出则万口争传,众目共视,虽欲为私,其势不可。”
有目共赏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清 陈裴之《湘烟小录 瑞兰雪涕拜题》:“云公子人品学问,有目共赏。”
同休共戚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周书·尉迟迥传》:“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
朝夕共处朝:早晨。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